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重点课题《多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我国动态竞争优势》,2008年8月结项。
课题主持人:夏先良;课题组成员:杨圣明、冯雷、于立新、申恩威、樊瑛、张宁。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外经贸已经到了新的历史转折点。研究如何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外经贸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和业务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对于外经贸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课题以党的十七报告所提出的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部署为指导,对以货物贸易、贸易品多元化、贸易方式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等为主线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分层次的剖析;深入探讨了中国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与制造业的国际地位为基点,追踪国际动态竞争前沿;集中体现了以国内市场潜力为综合国力,掌控国际竞争关系中话语权的动态优势形成过程。
课题研究了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中我国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经历的优势变迁历程。我们从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规模与结构、在国际分工中所处位和环节、分享国际经济合作利益的变迁三个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贸领域竞争优势的提升过程与表现,揭示和总结了我国竞争优势的发展路径。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其他国际经济合作方式的发展变化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的规模与结构的变迁与提升做了深入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所处地位和环节有了明显的提升,追赶全球分工的步伐加快,与高级分工地位国家的差距缩小。在分享国际经济合作利益方面,我国企业开始逐步向国际价值链的高端迈进,谋取更多利益,贸易条件正处于逐步改善进程中,动态经济利益逐步显现。
课题尝试着结合我国实际状况,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思路进行了多个角度的探索,并就如何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建议。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多采用以出口数量和国际市场份额为评价的标志。在经济全球化和FDI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出口是多国研发、生产、营销网络等优势要素资源聚集与组合的结果,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本国自身优势的体现。单从出口规模指标往往不能在更深的层面上准确地反映一国产业竞争力的真正水平。我们认为,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重要标志是一国参与国际供应链环节和分享贸易利益的状况。
课题针对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提升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中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现阶段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优势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劳动力要素优势、地缘优势、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优势。目前,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未完全摆脱粗放型外贸发展方式,出口产业的资源、环境压力大,能源对进口依赖程度高,外贸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第二,贸易摩擦的压力较大;第三,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第四,出口产品的企业自主品牌建设仍较为薄弱;第五,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整体上看我国企业还处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
我们认为,提升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动态竞争优势,第一,要以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指引我国对外经贸合作发展方向;第二,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升外经贸效益;第三,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加速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转化;第四,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多方位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以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等多种方式规避贸易摩擦;第五,要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品牌的建设和发展,提升我国企业的品牌竞争优势。
——作者:夏先良
日期: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