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掷地有声的承诺,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为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追求美好生活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再用“落后”来概括生产力状况已经不合时宜。同样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已不仅仅限于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极其丰富,只有贯彻新发展理念,美好生活目标才可能得到实现。
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时代,我们可能更倾向于追求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而忽略了其他。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也曾经提出绝不走西方国家先发展、后进行环境治理的路,但还是不自觉地踏上了相似的道路。这样的道路是不可持续的。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今已到了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速的时候了。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赶路的日子不可能不在乎经济增速,只是在今后,再也不能只顾着埋头赶路追求GDP了。
中国经济增长再也不能是粗放式的增长,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增长的质量。中国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亟待优化;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更要新动能。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国经济才会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国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二、着力发展实体经济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在进行之中,“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的落实已初见成效,但这与新时代的要求相比还不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供给状况,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着力发展实体经济。
中国是一个大国,没有扎实的实体经济作为基础,经济结构是无法真正得到优化的。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中国高铁在世界上总体领先,大飞机制造也显示了中国制造的实力,华为、中兴等企业在世界电信行业中也有重要的地位。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制造还需要多下功夫,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中国仍然需要狠下功夫,加快发展制造业。
实体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工匠精神。实体经济中的许多行业,不一定需要高精尖技术,但离不开踏踏实实做事的工匠精神。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做,不偷工减料,以产品质量为中心,才能真正打造好“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现代制造业是以传统制造业为基础的,但需要融合更多新的因素: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需要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从而培育起更多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些新因素在世界上也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不能落后。可喜的是,中国的腾讯、京东、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已有很大的影响力。新经济发展模式变化快,新企业层出不穷,但只有真正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企业才可能走得更远,这样的企业才能占据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发展实体经济,同样需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对制造业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发展实体经济,离不开企业家的作用。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造性。
三、加快科技创新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科技进步既包括应用技术,也涵盖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可以直接用于现实经济之中,基础研究则是科技进步有后劲所不可或缺的。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的繁荣与应用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如今的美国经济之所以能执世界经济之牛耳,则离不开基础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基础研究在科技进步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世界科技前沿需要瞄准,基础研究需要突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无疑很有必要,但基础研究的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储备也不可或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需要被同等对待。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就可能迷失方向,科技的体制机制创新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支撑。创新需要有制度环境,保护创新、鼓励创新应该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旋律。尊重知识产权,尊重发明创造,让科学家得到应有的尊重,都是创新所不可或缺的。
科技的转化能力也很重要。企业是技术进步的主力,科研机构则同时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上发挥作用。产学研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人才。技术进步的途径有两种,一是购买技术,二是自主创新。成熟技术可能可以买到,但高精尖的技术通常很难买到,需要各国自主创新。创新只能靠人才。除了积极培养人才之外,中国还需要努力吸引国际人才,特别是国际高端人才,创造条件让高端人才愿意在中国工作,让中国成为世界人才高地。
四、释放市场活力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市场经济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之前所有时期的总和。1992年,中国即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将市场定位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应该说,过去的市场化改革是有成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经形成。但是,这与新时代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成熟的市场经济应该有合格的市场主体,有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价格体系,有各种各样的市场体系,有能够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良好的秩序,有运作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些年来,中国已经做了很多,并已经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但是,现实中的市场经济还是相对不够成熟的,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市场主体来看,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要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从价格体系来看,目前多数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重点需要改革的是基础领域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从市场体系来看,市场种类已经非常丰富,但是如何界定市场起作用的领域还是一个难题。从市场秩序来看,公平的市场秩序还在努力实现之中,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反垄断法,让市场主体能够在更加公平的环境中进行有序的竞争。从宏观调控体系来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他调控政策已经在经济稳定和发展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经济政策的决策机制、经济政策的工具体系、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进一步创新宏观调控体系。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让财政真正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处理好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的关系,才能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积极防范金融风险。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只要我们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积极应对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现代化经济体系就一定能够建成,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就一定会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一定能够得到满足!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宣讲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