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NAES每周财经观察 > 文章详情

李勇坚:农村也能形成商业集聚效应

发表于 chuning

        随着大型电商平台京东与阿里巴巴争相在农村布局,农村电商的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2016年,农村电商需求与供给端双重发力,使得农村网络购物保持快速增长。供给端方面,大型电商平台在农村地区的布局快速推进。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电子商务领先企业开始在三农领域发力。阿里巴巴启动“千县万村”计划,大力推广农村淘宝。自2014年10月建立第一个淘宝村级站以来,截止到2016年5月,已经在全国29个省328个县建立了16000余个村点。2015年春天,京东集团公布了工业品进农村(Factory to Country)、农村金融(Finance to Country)、生鲜电商(Farm to Table)的京东农村电商“3F战略”。截至2016年10月,京东农村服务中心已在全国超过1700个县落地,包括网络购物、物流、金融在内的各项服务已覆盖全国28万行政村,京东帮大件物流服务覆盖全国44万行政村。


        而从需求端看,农村网购规模非常旺盛。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对网购接受程度达到了84.41%,人均网购消费金额预计在500元至2000元之间。预计到2016年底,全国农村网购用户将突破一亿,全年市场规模将达6475亿元,年增长率为83%,远高于全国网购市场的增速。农村网购市场的占比从9%上升到了13%至14%(上半年为14.14%)。


        近年来,随着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网络销售增长迅速。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农产品网络交易规模达到了1700亿元,预计2016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销售将超过2200亿元,占整个电商交易额的比重从4.6%上升到6.2%,增幅达35%。如今,全国共有涉农网站3万多家,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达3000家。在大型电商平台方面,农产品销售网店数量也不少。阿里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超过90万个。而京东以特产馆为重点,大力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截至2016年10月,京东中国特产馆共有地方特产馆、特产店近1100家。


        如今,农村形成了一批电商集聚点。电子商务跨越时空的特点,使农村地区在电商时代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网络销售目的地,也不单纯是将网络作为农产品营销的一个新渠道,而是使农村地区也能够形成商业集聚效应,将大量的卖家集中于农村地区。这一点的典型代表是淘宝村、淘宝镇。据调研,目前全国已有1311个淘宝村和135个淘宝镇,给农村地区带来了84万个就业岗位。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大批农村外出居民开始返乡创业。


        值得一提的是,农资电商也开始进入调整期,商业模式持续创新。2014年底开始,各类资本大量进入到农资电商,这些农资电商平台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农资生产厂家为背景的农资电商平台,如云农场、农商一号、田田圈、农一网、哈哈农庄(已更名为“云图生活”)等;第二类是综合电商平台为背景的农资电商,如京东农资、农村淘宝;第三类是第三方互联网农资平台,包括大丰收、七公里、丰收侠等。


        然而,进入2016年,资本开始冷却,新上线的平台不多,已有的农资电商平台开始分化。诺普信(田田圈)巨亏、“一亩田”和“云农场”在急速发展之后,也经历了大规模裁员风波。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实行农药化肥零增长政策,农资行业整体下滑10%以上,另一方面是因为农资电商已进入到调整期,正在探寻新的商业模式。


        在这个调整时期,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支撑农资电商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以阿里平台为例,通过大力推广农资O2O模式,2015年在阿里平台上实现的农资销售额已超过50亿元,同比增长超80%。2016年3月举办的农村淘宝春耕大促销中,光化肥就卖出了12万吨。而京东也通过电商下乡,实现了多元化农资营销的快速增长。


        展望2017年,农村电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农村网络零售看,随着政策支持体系的完善、农村物流体系的发展、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村网络零售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预计在2017年,农村网络零售额将达到8500亿元。从农产品网络营销看,《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40%左右。预计2017年将突破3000亿元。农资电商在经历2016年的调整期之后,借助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服务体系的完善,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时间:2016-12-28


作者: 李勇坚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