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冲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文选》学习体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综合党支部 汪红驹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对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我们党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和发展道路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书写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金融篇,对于新时代新征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权威教材。
近期,美国向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引发全球金融体系产生连锁反应。国际金融市场首当其冲,美股三大股指期货应声下挫,欧洲斯托克600指数面临下行压力,新兴市场货币承压明显。这种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径,破坏了国际经贸秩序,使全球资本避险情绪持续升温。越是风高浪急,越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静有定力,动有秩序。“稳”要注重防范国际资本市场动荡向国内传导,确保金融系统稳定,减少外部冲击影响;“进”要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助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由强大内需支撑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更要危中寻机,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竞争力与话语权。
《文选》中的多篇著作都对金融事业发展作出深刻论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指出:“党的二十大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为优化金融服务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新发展理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指引,也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指引。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牢牢把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中指出:“我们党领导的金融事业,归根到底要造福人民”。我国金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一些国家金融为资本服务、为少数有钱人服务的立场截然不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增强金融服务的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坚持金融惠民导向,强化服务意识,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投入,支持牢牢端稳粮食饭碗、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持续完善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政策体系,进一步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开发更多满足群众医疗、养老、教育培训等方面需求的金融产品,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有针对性地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更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金融需求。改进金融机构服务方式,让那些兼具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的金融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更好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需求结构升级了,但供给体系没有跟上,供需出现结构性失衡,导致实体经济循环不畅。这恰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基本任务。”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结构性的,其中包括金融结构不合理,这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到位有着密切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金融工作的主线。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找准金融服务重点,守好服务实体经济本分。以金融体系的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等,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比如,优化融资结构的重点在于优化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比例,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优化资金供给结构要善做加法和减法,增加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的金融资源投入,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同时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和“僵尸企业”退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
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中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当前,金融监管与市场要求之间仍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应当认识到,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手段不匹配,容易导致金融乱象和风险易发多发;监管措施简单、粗放,又会限制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市场机制。破解这一局面,关键在于统筹好“稳”与“进”的关系,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中实现有效监管与高效市场的有机统一。监管的目标不是抑制市场活力,而是通过规则设计、制度安排和预期引导,为市场运行提供清晰边界和良性环境;市场的功能不是自发无序,而是在法治框架下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和提高竞争效率。要科学防范金融风险,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加强风险源头管控、整治各种金融乱象,努力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积极稳妥防范处置突出风险点,严密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影子银行业务风险、资本市场异常波动风险、保险市场风险等,切实防范金融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风险,有效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中指出:“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金融对外开放必须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既要防范开放本身带来的风险,还要防范博弈对手蓄意制造的风险。”这是新时代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的内在要求。在坚定不移推进金融开放的同时增强风险意识,对于在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下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对外开放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增强全球影响力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当前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加强金融开放是提升我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塑造新优势并在全球经济与金融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然选择。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开放意味着风险敞口扩大,面临外部冲击和跨境传导的可能性上升。只有牢牢守住金融安全底线,才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现开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关键在于增强战略定力,把握开放节奏与力度,提高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当前我国正在推进金融双向开放,但在规则标准、系统衔接、跨境监管等方面仍存在短板。积极应对外部不确定性上升、国际竞争压力增大,要更加注重开放的安全性、可控性和可持续性,切实防范跨境资本大进大出、外资套利、政策外溢等系统性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