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和平衡对外贸易都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种种结构性矛盾也很难再久拖不决,经济增长动力已别无选择,只能更多依赖国内、依赖消费。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共十八大之后,鼓舞人心的收入倍增计划和新一轮高强度改革呼之欲出。其中,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收入分配实质性改革将出台,全面改革举措也将相继推出,结构调整力度将不断加大,再加上国外需求弱化等重大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将预示着未来十年,中国将进入“消费主导型”(而不再是投资主导型)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应当为迎接消费大变革时代的到来做好各种准备。
(一)收入倍增对消费变革的重大意义
收入倍增是中国气派、中国特色消费大变革的充分必要条件。多年以来,中国经济改革遭遇重重阻力,特别是有利于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分配改革举步维艰。出现了空谈争议过多,而行动落实太少的尴尬局面。提出收入倍增和新一轮高强度改革,有希望从根本上扭转这一态势。为此,必须汲取以往教训,使得这项计划一定要“雪中送炭”而不可以“锦上添花”。这就是一要切实保障农民群体的收入倍增,二要切实保障农民转变为市民群体的收入倍增,三要切实保障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倍增。而对高收入群体,则要依法提高透明度、增强规范化。另外,收入倍增也不仅仅是名义货币收入的增加,更包括较为隐蔽的社会公共福利的平等分享,例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再者,收入倍增必须是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之后的真实倍增,而不是虚假倍增。
如果切实体现而不是偏离这一战略意图,那么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消费大变革时代定将迅速到来,城乡居民蕴藏的巨大购买力将得到充分释放。
第一,收入倍增将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消费总量和结构的巨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既使“不离土不离乡”的世代农民,也将更多分享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生活更有保障,质量更有提高,衣食住行等消费方式将会发生跨越式变革。
第二,收入倍增将会使“农民变市民”的历史进程更加名副其实。城市化若伴以收入倍增,将如虎添翼,中国两亿多“农民变市民”的身份转换将激发出巨大的消费潜力。中国特色“农民变市民”群体的消费能量和消费特点,是目前最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但至今常被忽视。这个消费群体,处于半市民的社会身份转换阶段,消费水平较低、消费不稳定,但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数量巨大。一项有利的新政出台,就有可能改变他们的消费预期、行为和方式。例如,允许随迁子女在城市入学,就会立刻改变成千上万“半城市人”的生活选择,把子女带到身边,并将消费重心从“乡下”转到“城里”。这不仅仅是不用再跑邮局“往家寄钱”了,更意味着他们的衣食住行各项需求,将更加依赖所在的城市,消费数量、质量和结构也将随之改变和提升。可惜的是,时至今日,如此巨大的消费群体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如何接纳、适应、满足他们的消费特点和消费需求,实现他们廉价、安全、实惠的消费愿望,依然是值得专门研究的现实问题。
第三,收入倍增将进一步促进和提升城市居民的“消费倍增”。如果城市低收入群体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公共福利方面有所保障,加上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那么中国在总体上实现“消费倍增”是完全可能的,也就是从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万亿元,翻倍到40万亿元。其中,不仅是消费数量的简单堆积,还将伴以质量的跨越式提升,消费水平将进一步国际化、现代化、科学化,中国人口大国而“消费小国”(人均消费水平较低)的面貌将彻底改观。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结构也将发生根本性的积极变化,消费主导型的经济新格局将基本确立。
(二)基于收入倍增的消费变革
“收入倍增”政策至关重要,但又不能简单化地直接取代、等同于消费政策。为迎接消费大变革的到来,除了落实收入倍增的各项政策之外,还需要在直接刺激消费方面制定配套措施。例如,要调整优化消费品供给结构,积极引导、增进城乡居民新的消费内容,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促进在品种、质量、价格、服务、信誉等方面的公平竞争。要点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促进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积极开发、规范旅游消费和餐饮业;注重满足儿童群体、青少年群体、中老年群体、女性群体、残疾人群体等各具特点、潜力巨大的消费需求;对商品房,除了降低虚高房价之外,还要尽快改变“重建房、售房,轻居住环境条件、卫生条件”的倾向;发展家庭轿车要适度,在鼓励私人购车的同时,一定要切实解决交通拥堵、停车无位、手续繁杂、养护麻烦、车辆失窃等尖锐问题;在中西部农村,要切实解决供电质量不高、不稳定、电价贵、电视信号不强、清洁水源匮乏、运输路途遥远、售后服务无保障等具体困难,为普及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创造基础条件。这些方面都需要发挥服务业在促进消费方面转化剂、催化剂的综合服务功能。
实现“收入倍增”和“消费倍增”贵在出实招、办实事。鉴于中国即将进入高度依赖国内居民消费的时代,促消费必须理清思路、寻求战略突破。坦率而言,虽然促消费已谈论多年,但仍可发现这种谈论“跑题的多,扣题的少;虚的多,实的少;权宜之计多,长效机制少”。由于无论收入增长是高是低,总是个既定的量。因此,在增收措施既定和收入增长既定条件下还能做什么?这才是出实招、出奇招、可操作的关键思路。实际上,这些年中国确实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该做的似乎都做了,再煞费苦心也想不出更多更好的“招数”了。但调研发现,我国促消费还有潜力,甚至还有“死角”。在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促进收入倍增的同时,着眼于服务业影响力,特别是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对促消费长期战略还可以具体细化为有针对性的很多“实际招数”。例如,针对城乡诸多购物不便而抑制的消费潜力,实行“消费便利进万家”举措;针对几亿农民变市民的消费新特点、新动向,实行“新市民实惠消费”活动;以及“安全诚信促消费”、“节能环保促消费”、“网购实体化促消费”、“高端产品促消费”、“关注农村留守群体促消费”、“反垄断促消费”、“库存(积压)家电产品半价促消费”等。这些举措不仅将会收到立竿见影的近期实效,而且也是带有战略性的长效机制。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战略要点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是总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即将进入“消费主导型”全新的发展阶段,而与居民消费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必须针对欠缺和不足推出全新的改革举措,通过改革大力提升其多向性影响力,为消费时代的到来做好各种准备,并为推动结构调整、促进这一大格局的形成做出独到贡献。
为此,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战略性思路是:按照中央决策,在即将到来的高强度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我国流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面对例如流通成本高昂、流通效能低下、企业负担过重、市场行政壁垒、商业欺诈盛行等,已经危害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思路、内容和政策措施。
这些年在流通领域改什么以及怎么改的问题上一直含糊其辞、模糊不清,甚至被忽视、淡化。实际上,围绕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流通领域深化改革的实质内容是非常丰富而广泛的。这里简要列举十二个战略要点,并且注重改革与发展相结合,以改革促发展:
第一,深化国有和非国有商贸物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企业兼并重组,自下而上地做实、做强、做大、做优,走出长期徘徊的企业中等规模陷阱。同时,促进中小微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深化零售商贸企业运行机制改革,促进买方市场条件下的机制创新,提高企业自营和自主品牌所占比例。
第三,深化批发体制改革,夯实现代批发市场的微观基础,促进摊位制个体商贩向现代企业法人转变。
第四,深化商贸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商贸物流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的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
第五,深化物流管理机构改革,提高物流效能,剔除政出多门等导致的体制性物流成本。
第六,深化公共财政税费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营改增、租费、用地等),减轻商贸企业负担,提高商贸企业的融资能力和经商能力。
第七,深化内外贸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改革,打通出口转内销的渠道,增加原出口产品的国内销售;推动商贸企业走出去,根本扭转服务贸易逆差,扩大在海外的商业存在,增加国内商品在国外的自主销售。推动原出口商品“销进来”,原国内商店“开出去”。
第八,深化城乡一体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社区商贸物流服务业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冷链物流等)。
第九,深化农产品信息化调控体制改革,提高驾驭农产品市场和价格波动的能力和水平,从根本上减少农产品损失,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消费者实惠。
第十,深化商贸服务业运行机制改革,营造服务业讲诚信、促消费,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十一,深化反垄断改革,取缔、剔除特供-特权等反市场化的流通渠道,铲除供给方、需求方和管理方共同形成的利益链。
第十二,深化政策出台的机制改革,梳理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执行情况,推行问责制,加快实施细则建设。
作者:宋则,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商业时代》第13期
时间:201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