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是指其需求主要受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入影响而加速发展的服务业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型服务方式及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四个领域:一是基础服务,二是生产性服务,三是个人消费服务,四是公共服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现代服务业涉及面广,千头万绪,不可能齐头并进,在一定时期内要有所侧重,要抓住突破口。笔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它涉及信息收集、处理、交换的相互传递、管理等活动,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其范围主要包括仓储、物流、中介、广告和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审计、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及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著。而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滞后。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对于提升第一、二产业竞争力,增强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力发展需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加快改革的步伐,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第一,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目标。生产性服务业是建立在第一、二产业发展,企业规模扩张以及跨区域投资活动增加的基础上,并且受到人才、技术、资金的制约。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适应而且要稍超前于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相关的比例与结构值得重视。例如,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8%左右,而且要加大研发与技术服务占服务业产值的比重。此外,要致力于提高科研开发、市场调查等产品前段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逐步提高其所占服务业的比重。
第二,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科技是支撑,人才是根本。所以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开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基础技术。要逐步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重点科技工程,提高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信息资源。
第三,要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财政、税收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得力工具,对于一个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税收体系来看,企业所得税的工资扣税标准偏低,生产性服务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是计税工资数倍,而且这部分收入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造成重复征税,生产性服务业税收负担过重;而营业税的计税方法对服务外包起到了阻碍作用。此外,从税收优惠看,我国已免征农业税,对第二产业也给与诸多税收优惠,而对于第三产业几乎没有优惠政策。从财政投资看,专项国债大部分用于第二产业的发展,而给予第三产业的支持却不足。因此,要合理提高企业所得税工资扣税标准,并可以采用增值税的计税方式来改革营业税,至少要给生产性服务业相当于第二产业的税收优惠。
第四,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市场准入门槛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决定了一个产业的产业组织形式,同时也决定了一个产业的平均企业规模,是政府规制一个产业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产业发展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门槛是一个产业顺利成长的保证。对于律师、会计、咨询等这些小规模经营的行业,应该提高准入门槛,避免无序竞争。而对于邮电、运输等行业,则要降低准入门槛,促进竞争。这里的降低门槛不是放宽服务质量,而是对不同所有者资本一视同仁。
第五,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发展。随着政府职能转变,一些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对企业管理、监督、服务等职能,将逐步转移给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地方政府要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实施国家和行业标准、价格协调、调节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发挥自律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企业的合法权益。强化政府、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之间沟通联系以及服务业各行业间的协调配合。
第六,加快行业标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建立法律、法规体系,而且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使行业标准、法律法规能够在产业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要保证每个省市有统一的标准和执法力度,打破地方保护。此外,要仔细研究现有的法律、法规,避免法律之间相互冲突而难以执行。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