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咨询 > 战略咨询 > 文章详情

夏先良:中国面对世界经济萧条前景的应对战略

发表于 xiameng

        由于欧元区陷入了迄今仍看不到尽头的债务危机,全球市场信心不足,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缓慢,主要发达国家投资需求、消费欲望、购买力都在下降,减少了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中国出口面临下滑的危险。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欧盟内部政治经济关系来判断,欧债危机不可能短期内解决,甚至有欧盟、欧元崩盘的可能。欧债危机的持续拖延将加剧世界金融体系的动荡,世界经济将陷入更长时期的低速增长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关系将更加紧张,贸易投资保护主义会卷土重来。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和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对以出口为主导的新兴经济体构成很大压力。中国外需动力放缓,必须转变外贸增长战略。


        一、世界经济增长前景暗淡


        (一)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减缓

        2011年世界政治经济处于深刻调整和动荡之中,主要发达国家遭受债务压力和债务危机困扰,日本遭受大地震、大海啸等自然灾害,北非、中东、西亚遭受颜色革命袭击,美国重返亚洲引起地缘政治变化等一系列事件,导致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复苏脆弱,世界经济长期维持低速增长,世界经济可能会陷入再次衰退。欧债危机是拖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据联合国发表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测,世界经济处于新一轮严重衰退的边缘摇摇欲坠,2011年全球GDP增长已经相当缓慢,估计在2.8%左右,2012-2013年将增长乏力,如果欧债危机控制在若干小经济体内,2012年世界GDP可望达到2.6%,2013年达到3.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2年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将达到3.3%,高于联合国预测值。世界银行在《2012年全球经济展望》中预测,2012年世界GDP将增长2.5%,略低于联合国的预测值。这些国际机构对2012年经济增长前景均表示出黯淡的沮丧。无辜的是发展中国经济增长将受欧美主权债务问题的拖累而减速。


        欧元区和欧盟经济增速放缓明显。2011年全年欧元区17国GDP比上年增长1.5%,欧盟27国GDP比上年增长1.6%。可是,2011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欧元区GDP分别比上季度增长0.1%和下降0.3%,GDP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和0.7%。2011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欧盟27国的GDP分别比上季度增长0.3%和下降0.3%,GDP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和0.9%。如果2012年第一季度没有改善,欧元区和欧盟经济就进入衰退周期。

        美国经济似乎显现出增长迹象,而日本可能已经陷入衰退之中。2011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美国GDP分别比上季度增长0.5%和0.7%,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和1.6%。而2011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日本GDP分别比上季度增长1.7%和下降0.6%,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0.6%和1%。

        发达经济体疲软的经济增长仍是世界贸易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2011年世界经济低缓增长趋势,欧盟、日本在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经济增速放缓或陷入衰退,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特别是许多欧美国家采取财政紧缩政策,将进一步减弱投资增长的信心,就业和收入增长也将失去推动力量。2012年全球经济面临下滑或衰退可能的风险,必将导致世界贸易缺乏需求动力,拖累贸易增长,显著增加贸易下行的风险。

        (二)2012年世界贸易增长前景不乐观

        2010年世界贸易恢复强劲,增长了12.6%。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放慢。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增长,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增长疲软,导致贸易增速减缓。贸易放缓集中在发达经济体,尤其是欧洲,显示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力。2011年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强劲。发展中国家进口增长速度超过8%以上,比发达国家进口增速快1倍。发展中经济体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弹性较大,在世界贸易中重要性持续增加。2011年发展中经济体对世界进口贸易增长做出一半的贡献。1995-2011年间南南贸易以年均13.7%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平均8.7%的增速。联合国预测,2011年世界贸易量增速陡降至6.6%。WTO预计,2011全年货物贸易增长5.8%,而且近几个月世界贸易几乎不增长。

        服务贸易相对货物贸易来说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太敏感。在2010-2011年世界服务贸易从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衰退中恢复也不明显。发展中国家仍是服务净进口方,但服务出口地位持续提高,特别在交通和旅游业更明显。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地位进一步改善,服务出口从2006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4位,服务进口从2006年的第6位上升到第3位。

        目前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已经导致重债国对外贸易急剧下降,对欧盟内外贸易出现收缩。危机的持续恶化必将显示出对其他贸易伙伴的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其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速度。联合国预测,2012年世界商品贸易将进一步降低增速,大约只有4.4%;2013年世界贸易增速缓慢回升至大约5.7%。世界贸易增长形势悲观气氛浓重。

        (三)全球贸易平衡和贸易保护主义形势依然严峻

        2011年欧元区贸易赤字由2010年的147亿欧元减少至77亿欧元;欧盟贸易赤字也由2010年1595亿欧元降至1528亿欧元,逆差略有降低。2011年日本对外贸易逆差16089亿日元,主要是由于日本出口疲弱,且核电厂关闭造成燃料进口激增。2011年美国货物和服务出口21031.2亿美元,进口26611.4亿美元,逆差558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6%。美国贸易逆差增速大幅下降。

        欧美等发达国家持续存在的贸易赤字虽然是其贸易战略的结果,但是也带来就业压力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美国自奥巴马上台以来采取“再产业化”和全球贸易再平衡政策,试图推动出口和削减进口,严重影响了世界贸易增长。欧美为了阻止贸易赤字增长采取更严厉的贸易保护和管制措施,不断制造国际贸易摩擦。贸易壁垒和保护措施花样繁多。美国总统奥巴马多次宣称将设立一个特别工作组的机构,监督中国可能存在的贸易及其他商业违规行为。

        自从2008年以来,许多国家采取限制贸易的保护主义措施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护国内产业的企图已经掀起了螺旋式报复反应的恐惧。2011年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贸易的限制效果比2008-2009年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高峰期间影响全球进口贸易的1%略小。但是,世界各国出口贸易限制措施数目继续增加。多边贸易体系已经难以适应当今世界贸易现状的变迁,谈判僵局难以打破。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但也不会明显违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世界各地区区域性贸易组织和双边自由贸易区持续增多。

        (四)商品价格波动异常

        自2010年6月至今,许多商品价格保持涨势。2011年下半年一些商品价格开始从高峰略有下滑。2011年原油、金属、农业原料平均价格超过2008年达到的平均水平。由于美元流动性过剩,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一些能源、金属、食品价格持续攀升,制成品价格走势平稳。

        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工资上涨因素从不同方向削弱全球贸易增长的动力。由于进口原料价格高涨大幅度增加了出口产品成本,一些严重依赖出口导向的亚洲企业开始出现亏损面扩大的问题。发展中国家更要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要采取更多限制性宏观政策应对飙升的价格和外部金融环境,一方面又要引导扩大投资,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消除贫困。

        二、中国外贸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中国外需增长动力减弱

        在欧美经济不景气形势下,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消费者收入增加不明显。一些主要发达国家财政开支收缩。罢工抗议加剧了社会动荡。消费者缺乏信心扩大开支。这些不仅导致销售市场缩小,而且使销售困难加大,竞争激烈,营销成本增高。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值364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2.5%,其中货物出口189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3%。2011年中欧双边货物贸易总值567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对欧货物出口3560.2亿美元,同比增长14.4%,这与2010年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31.8%的速度形成巨大差距。2011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值为446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对美出口324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5%,这个增速与2010年中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28.3%差距明显。2011年中日货物贸易额为34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5.1%,其中对日出口1483亿美元,同比增长22.5%,这与上年同比增速基本相当。

        2012年1月份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726亿美元,同比下降7.8%,其中货物出口1499.4亿美元,同比下降0.5%。1月中国出口欧盟与去年1月相比下降3.2%,其中对意大利出口下降28.2%,对德国出口下降6.3%,对法国出口下降3.7%。1月中国对美货物出口354.6亿美元,同比仅增长5.4%;对日货物出口227.3亿美元,同比也仅增长6.1%。

        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出口总额在2011年7月增长到最高值之后不仅不再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出口增速持续走低,而且出现波动性滑坡。尽管2011年10月有十一放假因素和2012年1月有元旦放假和春节放假叠加影响因素,但近半年来出口形势显现波动性滑坡趋势,显示出外需动力减弱的趋势。虽然中国对日、对美出口趋势没有显示出下行趋势,但中国对欧盟出口形势已经明显出现滑坡态势,已经表现出欧债危机削弱对中国出口需求的迹象。

        整体上中国外贸仍保持着较快增长,但是增长的区域或国别分布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对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强劲。在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对象中,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欧盟、美国和日本,这三者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60%以上。特别是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和第二大进口市场。2011年中国对欧出口占到中国出口总值的18.8%。中国对欧、美、日等传统市场增长平稳,对欧美出口增速低于出口整体增速,有的出现增速放缓征兆。欧洲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仍继续延烧,将波及北美、日韩、东盟等中国传统市场,2012年发达经济体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动力减弱,将严重影响中国整体外贸增长潜力。

        (二)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大幅滑坡增添了外贸增速下行的风险

        中国进出口贸易一半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特别是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占货物贸易的很高比重。来华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状况对外贸增长发挥着明显的影响。2011年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7712个,实际吸引外资金额1160.1亿美元,与上年实际利用外资额1088.21亿美元相比增长了9.72%,但与上年同比增长18.5%的速度相比本年增速大幅度放缓。2012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增速可能会放慢,或者出现下行风险,这将非常不利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欧债危机的阴霾已经笼罩在全球投资领域,投资者不仅惊魂不定,失去投资信心,投资决策谨慎,而且全球融资出现流动性收缩,来华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开始出现拮据。这不仅表现在2011年来华直接投资增速放缓,而且表现在2012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9.97亿美元,出现了0.3%的同比下降新情况,特别是来自欧盟所实际投入外资金额为4.52亿美元,同比下降42.49%。欧债危机可能会进一步增大中国引进外资的更大滑坡风险。

        2011年来自美国资本有29.95亿美元,比上年美国对华40.52亿美元的直接投资额下降了26.1%。这是美国对华制造贸易摩擦和在华周边制造紧张局势结果,美国当局恐吓美国企业对华谨慎投资,公开鼓励美国在华企业撤资回国,希望把产业留在国内,实现再产业化和出口倍增目标,防止产业空心化,增加美国就业。但是2012年1月来自美国的实际投入外资金额为3.42亿美元,同比增长29.05%。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是否会继续增长有待观察。

        (三)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动性、市场化不足

        当前中国企业,特别是沿海出口导向企业面临着招工难、融资难等一系列难题,遇到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流动性、市场化不足的困扰。体制机制的改革开放是促进经济民主化、自由化、平等化的强大武器,有助于通过竞争激起经济活力,有效配置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经济效率。

        过去我国改革主要由各行各部门自发地改革,主要是扩大自己更大权利,限制上下对自己监督,千方百计制造障碍和抬高新进入者的门槛,把对手挡在外面,向政府要特殊政策,保护既有垄断特权。行业改革和政策制定基本上由几家大的国有企业说了算。国企不会把他们特殊的垄断利益改掉。所以,过去的改革尽管有一定进展,但都不彻底。垄断产生腐败、懒惰、低效,妨碍竞争。改革的力量可以破除积弊,撤除障碍,放活经济,削去腐败和垄断的温床,让每个组织、每个组织的人依靠付出的劳动服务社会大众获取应得的回报。当前经济发展面临外部压力和内部发展要求两股力量的推动,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量,但它需要智慧、勇气和代价。

        由于中国户籍制度改革迟迟不愿深化,城乡隔离现象日益严重,劳动力要素没有放开,劳动力要素流动面临一系列实际困难,导致流入沿海地区企业就业的农民工人口减少。长期以来,城市管理者只希望农民工进工厂、企业打工,从而获得他们贡献的税收和其他利益,却不愿接纳他们的城市居民身份,不愿意给予他们应有的养老医疗等福利待遇,不愿意承担他们子女就学等社会责任,不想让他们享用城市公共设施。这是我国目前仍没有实行一人一票政治选举制度的结果。由于城乡生活和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农民工进城打工成本日高,难度更大,农民背井离乡进城打工人口日益减少。企业招工难是因为负担农民进城生活成本高了,能找到的低成本农民少了。这并非说中国农民少了多少,或者贫困人口减少了。现行户籍制度如果不能够彻底改革和落实,我国仍将面临企业招工难和农村人口贫困化的问题。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向社会输送的六百万大学毕业生却不愿意接受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劳动条件,面临就业难问题。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受到国有四大银行的把持难以进一步推开,资本市场发展更是受到制度设计和治理缺陷影响长期半死不活。社会游资缺乏有利的投资渠道,社会高通胀与银行存款的低利息,引发了国民不惜冒风险把积蓄借给地下金融机构。民间融资案情多发,反映社会上资金流动不畅,严重阻碍了资源优化配置,危害了经济正常发展。中小微企业除了获得来自地下(或民间)金融机构力量支持之外几乎没有取得融资发展的通道。金融等行业改革开放已经被垄断组织把持。金融业不平等的市场准入待遇不仅体现在国资、民资之间,而且在民资与外资之间。银行业对外资开放程度大大超过对内开放程度。歧视本国民资不应该,我们的国民不应该比外国人对国家安全更危险吧。

        (四)贸易融资难、贸易成本高、贸易风险大

        我国外贸企业不仅存在市场上融资难问题,而且在进出口贸易业务中也存在融资难问题。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国际金融机构的打击仍在持续,金融机构支持国际贸易的进出口信贷和融资服务收紧,资金匮乏,融资条件苛刻。

        我国外贸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主要来自于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环境成本、经营管理成本和各种与出口有关发生的成本增加。去年在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一些企业因成本压力过大,亏损严重,个别也出现关门倒闭的情况。

        在当前外需减少,销售困难和市场保护比较严重的形势下,特别是低端产品市场上,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局面。外贸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在中东、北非、西亚地区,战争和冲突不断,许多国家存在内部革命和外部干预的政治风险,出口业务常常遇到各种可能的政治风险。此外,当前欧元、美元币值经常不稳定,外贸企业时常要注意受到汇率风险的不利影响。

        三、中国外贸的应对战略

        中国当务之急要为欧债危机引起的全球需求下降做好准备,积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政治政策支持、外贸转型升级、发展跨国公司、市场多元化等战略措施降低对欧美市场过分依赖的风险。

        (一)深化国内劳动力、资本要素改革开放

        改革和放开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给予国民自由迁徙权利,消除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户籍等各种障碍,打破城乡、省区之间保护主义政策,实现全国市场的统一。目前户籍迁移开放到地级市是一种积极的信号,但是政府过于谨慎、被动和消极。各级政府都没有为迎接农民迁移户籍进城务工、住房、就学、就医、交通、公共服务以及教育培训做好各项准备。农民阶层进入城市寻找到的工作稳定性差,农民随工作机会而迁移的流动性大,政府从人口、户籍等各项公共服务要适应这种特点做好动态服务。少一些官僚式管制,多一些积极主动的热情服务。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将能够为经济发展迸发出无限的动能。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经济活力大大提高,特别是非公“36条”和新的非公“36条”颁布以来,我国经济活力得到极大提高。但我们的体制机制,尤其是金融的体制机制领域仍有很大改革开放的空间。进一步向民营资本放开银行业、证券业以及其他金融服务业已经是时代的呼声。政府有关金融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允许民营资本按照有关金融机构注册登记制度公开注册经营,降低限制门槛,取消不合理的限制,大力发展社区银行,分行业制定准入、退出以及经营管理的准则,加强金融行业从业者的监督管理,提高对广大居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降低社会对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依赖,减轻金融风险。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管理机构要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便国民生活、增加国民收入、惠民生解民忧大局出发,积极加快金融制度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改革开放的研究、规避垄断经营的政策制定等,避免简单粗暴的限制、禁止等懒政管理方式。这些改革开放举措的实施将减轻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促进贸易融资便利,提高外贸企业竞争力。

        (二)优化外贸、外资支持政策措施

        在继续稳定现有外贸进出口政策支持的同时,做好做细保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继续加大外贸稳定增长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各项财政资助及时、足额、到位,加快出口退税进度,保持退税水平不变,切实减轻外贸企业税费负担,取缔不合理的非法收费、摊派,不增加企业负担。增强对外贸企业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力度,解决企业资金压力和贸易融资困难,完善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特别是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出口开拓和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解决。提高对外贸企业的贸易、科技、产业政策支持水平,在质检、边检、通关、物流、装船等方面简化环节和手续,提高贸易便利化、电子化水平,积极提供贸易纠纷处理和摩擦应对服务,积极与欧盟、日韩、非盟、海合会、金砖国家、美国谈签自由贸易区协定,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出口贸易政策,保持加工贸易政策的基本稳定,鼓励边境贸易发展。给予外贸企业更大的结售用汇自由度,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基本稳定,减轻汇率风险,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覆盖范围和自主权。

        继续稳定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对于促进外贸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领域,包括提高金融服务业、能源、教育、医疗、文化、传媒等产业对外资扩大开放的水平。给予外资企业在公共服务、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融资、政策法规支持等方面与内资企业同等国民待遇。同时有关政府部门和行业中介给予外资企业在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指导、培训和服务,鼓励外资企业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把握机遇。

       (三)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外贸结构

        过去我国外贸企业传统的出口产品都是初级加工制造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据较大的低端市场份额,现在这个市场日益被后来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竞争对手所挤占、替代和填补,我国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所占市场日益被削减。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型,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根据消费者收入分化及其消费结构的分层,中国对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的对象不仅要服务传统的低端消费群体,而且更要服务绝大多数人属于高收入人群的高端消费、领先消费、时尚消费,实现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出口从满足过去单一低端消费者、低端客户需求向满足包括低端到中端、高端在内的多元化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人群属于穷人,只有一小部分富人的需求分层结构,中国外贸企业也要开发出适应不同人群需求分层的产品,拓宽市场多元化的深度和广度,不能一味只给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供应低端产品。外贸企业通过扩大产品线、做深产品专业化、提高产品档次,也能实现在同一国家内的市场多元化,不必过分追求不同国家间在地理分布上的市场多元化。

        外贸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是中国外贸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不仅在国家政策和服务上,而且在企业经营管理上,要支持长期持久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大研发力度,加大新产品推广和营销服务力度,培育自主品牌,加强商标和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逐步向产业链高端延伸,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做精做专产品,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加快物流现代化步伐,不断提高营销网络和渠道的控制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新的竞争优势。

        提高服务贸易比重,加快技术及设备进口增长速度,继续提高进口增长速度。我们要用好管好外汇储备资金,采购外国先进仪器设备、专利或专有技术和核心关键设备,长期协议性采购战略性资源。但我国仍要适当增加企业环境成本和资源利用成本,坚持严格限制或禁止“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限制国内资源开发开采。

        促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加一般贸易、内资企业完成贸易比重,降低加工贸易、外资企业完成的进出口贸易比重。政府要积极引进外国专家,送出人才到外国进修,继续扩大国内高等教育规模,加大教育投入,增加民营企业家和职工在职培训,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和技术升级的竞争优势,叠加两种优势。

        (四)实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

        海外子公司是推动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要实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依赖海外子公司和海外直接投资增长推动外需扩张。中国每百美元海外直接投资带动的进出口额大约为44美元,即海外投资实现进出口额是投资额的44%。外国跨国公司在华实现进出口额是其投资额的126%。“走出去”的海外子公司在当地实现销售,带动母国进出口贸易增长,规避东道国贸易壁垒,同时减少对东道国市场的最终产品出口,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间接实现了扩大外需和润滑外部引擎的功能。

        所以,中国要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大力发展中国跨国公司,依靠海外子公司业务发展推动中国外需扩张,加强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经贸联系和发展关联度,提高利用海外子公司带动母公司发展的水平。中国要继续加大鼓励企业“走出去”和支持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实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真正把当前对外贸易模式转变成为跨国贸易、国际贸易和全球贸易模式,以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构筑的销售渠道把母公司以及其他子公司的产品输入国际市场,变对外贸易的被动模式为国际贸易、全球贸易的主动模式。

        (五)中国启动“外需引擎润滑战略”

        过去1年里及近来我国领导人频繁开展大国和地区外交活动,积极推动经贸关系发展,促进合作和对话。我国领导人和政府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经贸外交的重大意义,重视经济困难时期采取积极外交对减少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发挥的重要作用,启动“外需引擎润滑战略”,积极开展与主要经贸伙伴的外交和对话。自2011年10月底开始,胡锦涛主席访问欧洲、美国积极推动我对大国经贸关系的发展;2012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热情接见德国总理、欧盟领导人稳定欧洲对华的市场开放,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扩大投资和合作,积极参与欧债问题解决;201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出访欧亚四国促进与东欧、中亚以及俄罗斯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2012年1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访非洲增进中非友谊促进经贸合作;2012年2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美友情和经贸外交减少中美贸易纠纷和摩擦。此外,我国领导人还积极加强与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新型经济体国家经贸协调对话;商贸、外交部门积极加强对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多元化经贸外交活动。相信我国启动的“外需引擎润滑战略”,通过积极展开经贸外交活动,把更多国家对华经贸大门打开得更大。

        (六)以扩大内需和进口换取外需稳步增长战略

        进口动力与内需和出口动力紧密联系。中国加快从欧美日进口增长速度,减轻贸易失衡,有助于保持主要贸易伙伴对华市场开放,减少贸易保护主义障碍,保持或提高出口增速。中国更多进口就是给外需引擎加更多的油。为了保持外需引擎持续运转,中国有必要通过扩大进口、加快进口增速,给予贸易伙伴经济增长和进口引擎更大动力。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进口17434.6亿美元,同比增长24.9%,增速超过出口。但是2011年12月份进口1582亿美元,同比增长11.8%。2012年1月份中国货物进口额1226.6亿美元,进一步同比下降15.3%,其中中国自欧盟进口144.5亿美元,同比下降14%;中国自美国进口88.6亿美元货物,同比下降24%;中国自日本进口104.6亿美元,同比下降35.7%。中国自美、日进口下滑更加明显。由于受到年节因素影响,近一段时期中国进口遇到内需动力和出口动力不足的问题。进口下滑和内需增长乏力是与外需下降同样可怕的事情。中国近来进口增速放缓,将会影响出口动力和竞争力。

        2011年贸易顺差1551.4亿美元,比上年净减少263.7亿美元,收窄14.5%。但是2012年1月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达到272.8亿美元,创下去年7月以来新高。我国积极扩大进口和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政策遇到了阻力。

        随着外部经贸环境变化和人民迫切希望改善生活水平的呼声增强,我国经济增长将逐步转移到依靠实施“内需主引擎增长战略”上来。这种战略转变必将加快进口贸易增长速度。中国扩大进口,有助于增加世界需求动力,拉动贸易伙伴经济和需求复苏,从而推动我国产品外需市场的扩大。国内要消除阻碍扩大内需的体制和政策因素,加大资源能源产品和消费品进口,同时加快技术标准或技术规定的制定、修订和推广,有助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能够尽快实现产业化。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中国社科院财经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