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评论 > 马克思主义智库观点 > 文章详情

李朱: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

发表于

  2018 年 11 月 日,针对诸如“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等一些否定和怀疑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作出严厉批评的同时,明确指出“要加强舆论引导,正确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对一些错误说法要及时澄清”(习近平, 2018)。2019 年 4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 要正确认识面临的短板问题,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要勇于破题、善于解题,抓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2019 年 月 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李克强, 2019a)。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2019 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国办发〔 2019〕 14 号)也要求,要着眼稳定预期,加强政策解读和回应关切。围绕 2019 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以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任务为重点, 全面公开、精准解读相关政策措施。按照“谁起草谁解读”的原则,切实做到政策性文件与解读方案、解读材料同步组织、同步审签、同步部署。  

  对于最高决策层和党中央国务院文件都频繁提及的“正确”一词,我们需要提高站位、准确理解。那么,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又该如何做到正确认识、精准理解呢? 

  经济社会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经济政策也会随之动态调整。由此,我们需要全面系统、及时跟进、联系实际地学习和理解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精神与工作部署。毕竟学习领会最新精神是准确贯彻落实的前提,而根据最新精神和自身职责及时主动开展工作,善于把最新精神同本地区、本领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最佳途径。 

  要想正确认识、精准理解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最新研判、对未来经济工作方针与目标的设定等,就需要我们尤其关注以下一些重要会议的相关精神:每个季度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部署经济工作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好经济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总结此前一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未来一年经济工作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讨论国务院工作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等。 

  当然,从更全面、更系统的角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李克强总理近年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献和最新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文献,都是我们深刻理解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权威背景资料。比如, 4 月 22 日上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情况时,首次公开强调:“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方式。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既是做好经济工作的要求,也是重大政治责任”。所以,这尤其要求我们要结合 2018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深对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正确认识和精准理解。 

    

  

  

   二、对当前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    
  

  2018 年 12 月 19 日至 21 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时指出,宏观调控目标较好完成,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力度加大,稳妥应对中美经贸摩擦,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这些成绩来之不易。 

  国家统计局 2019 年 2 月 28 日发布的统计公报表明,初步核算, 2018 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900309 亿元,比 2017 年增长 6.6%。B 4 月 17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数据,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21343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6.4%,与 2017 年四季度持平,比 2017 年同期和全年分别回落 0.4个和 0.2 个百分点。  

  4 月 19 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认为 2019 年以来,“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市场信心明显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实施,改革开放继续有力推进,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开局良好。”  

  从最新的一些经济指标来看, 6 月 27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 2019 年 5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1.1%,增速由负转正(4 月份为同比下降3.7%);累计来看, 1—5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23790.2 亿元,同比下降2.3%(按可比口径计算),降幅比 1—4 月份收窄 1.1 个百分点。B 不过,从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来看,6 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 49.4%,而最近一年来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仍在荣枯线附近波动(见图 1)。 

   

  这些迹象也表明,国内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特别要说明的是,在总结问题时,党中央对经济形势有了新的定调,以前的表述是“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因素影响,最新的定调则是“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 首次公开强调了体制性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 2018年 12 月 19 日至 21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要增强忧患意识,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表述是,“我们面对的是经济转型阵痛凸显的严峻挑战。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李克强, 2019a)。但是, 2019 年 4 月 19 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必须保持定力、增强耐力,勇于攻坚克难”。 

  总之, 2019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总体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基本面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符合预期。当然,也面临着新的下行压力,国内有效投资增长缓慢,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不小,国际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给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外贸出口特别是市场预期带来一定影响。而党中央国务院对 2019 年国内外的复杂严峻形势,早有预判并作了充分准备,一直在采取措施积极加以应对,尤其是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已初见成效。中国经济发展有足够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三、正确认识新发展理念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不过,对于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 2016 年 月 18 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专门指出,“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2017)。当然,“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2017)。 

  2015 年 10 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建议稿进行谋篇布局。可以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本质上来看,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更是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甚至说,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而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这就要求我们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深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状况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2018 年 12 月 19 日至 21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A 201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然,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和造成负面影响。 

  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稳定经济增长的治本良药,工作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其中的“去杠杆”又是社会各界尤其关注的。毕竟,去杆杠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所在,因为高杠杆和杠杆结构不合理容易带来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和脆弱性,助长投机行为的同时,干扰了社会预期,加大了政策调控和市场调节的难度。 

  但是,去杠杆不是简单地、“一刀切”地降低所有企业的杠杆率,而应该是结构性去杠杠,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去杠杆的重中之重,果断抓好处理“僵尸企业”工作。4 月 19 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细化“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落实举措,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坚持结构性去杠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降低杠杆率需要一个较长过程,要认清客观形势,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握好力度和节奏,稳妥实现杠杆率稳步下降。与此同时,降低企业杠杆率也要同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结合起来。 

  总之,当前的经济工作坚持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已经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不断推动中国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这其实在本质上要求我们要全面系统、及时跟进和联系实际地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避免对新发展理念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错误认知。 

  

   四、“两个毫不动摇”与竞争中性    
  

  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又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 

  2018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认真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坚决破除各种隐性壁垒;2019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下大气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政企沟通机制,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升级。 

  事实上,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写入了宪法、党章。2018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强调,“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由此可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党中央国务院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更没有变!那些否定和怀疑民营经济的、诸如“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等言论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总之,改革开放 40 年来,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当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不可否认的是,党中央国务院是一以贯之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的,而一些民营企业在当前经营发展中所遇到的不少困难和问题,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多重矛盾问题交织在一起所导致的结果。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深入贯彻“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则,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进一步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五、正确把握就业优先政策    
  

  2018 年 7 月 31 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对下半年的经济工作进行部署时提出,要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首次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10 月 31 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继续强调,“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有效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确保经济平稳运行”;12 月 13 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继续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紧随其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全面正确把握宏观政策、结构性政策、社会政策取向,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强调“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  

  2019 年 3 月,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对 2019 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进行部署时提出,“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李克强,2019a)。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就是引导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其实,李克强总理 2016 年 5 月 6 日在就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面临的新挑战是,“就业总量压力将长期存在,结构性矛盾会更加凸显”,“就业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 2018)。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就业问题,既要打好经济发展这场硬仗,也要打好稳定就业这场硬仗。 

  总之,党中央国务院把稳就业放在“六稳”之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公开表明了稳增长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保就业,而就业是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这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清楚表明了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正在从保增长、稳就业向稳就业、保民生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方向转变。逐步成为共识的是,要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从结果来看, 2019年上半年,我国就业持续增加, 5 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 5% 左右的较低水平。当然,深层次来说,这一方向的转变背后涉及宏观政策的协调问题。 

  

   六、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协调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展开论述时指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 2017)。2018 年 7 月 31 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精准施策,扎实细致工作”;“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 10 月 31 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一些政策效应有待进一步释放”。因此,“要改进作风,狠抓落实,使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尽快发挥作用”。 

  2018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 5个规律性认识,强调“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主动预调微调、强化政策协同”;另外也强调,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结构性政策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习近平总书记 2019 年 2 月 22 日下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要注重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强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早在 2017 年 7 月 14 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货币政策也不能单打独斗,要加强与财政政策及产业、投资、消费、外贸、价格、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宏观调控的协同效应和整体效果”(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 2018)。2018 年 3 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度,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李克强,2018)。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李克强, 2019a)。 

  2019 年 4 月 12 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 2019 年第一季度例会指出,要继续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边际变化,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逆周期调节,“进一步加强货币、财政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协调,适时预调微调,注重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不过,任何宏观调控措施在取得预期的正面效果的同时,都可能产生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汪同三, 2019),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对待。尤其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宏观调控,并非高速增长背景下的宏观调控,我们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管理两个维度、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从保持战略定力的高度,正确理解和认识当前的宏观政策取向,统筹处理好总量与结构、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外的关系,加强政策协同(高培勇, 2019)。那么,诸如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的问题,就是需要经济学界深入思考与扎实研究的。也只有透彻的、扎实的研究,才能帮助我们正确地、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宏观政策协调的潜在影响,也才能为决策层提供真正有借鉴意义的政策建议,以便避免杂音噪音的干扰,制定出最大限度发挥正面效应、尽可能地限制负面影响、符合实际的组合式宏观政策。 

  

   七、正确认识实体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大失衡”: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这“三大失衡”有着内在因果关系,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因此,振兴实体经济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其实,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进一步讲,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更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基础所在,而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制造业与房地产市场都属于实体经济范畴。 

  2018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 2019 年要抓好的重点工作任务中,第一项就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要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制定退出实施办法,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 +’,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李克强,2019a)。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2018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2018 年已经在改革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今年要“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改革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李克强,2019a)。可见,构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 

  在这方面,经济学界也需全面系统、及时跟进学习和理解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判断,认识到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支撑的工业依然是促进中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针对普遍存在的“过度去工业化”、房地产泡沫等各种现实经济问题,加强务实有效的调查研究,努力分析出复杂成因和负面危害,寻找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毕竟,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涉及稳就业等问题,也能有效防止和化解经济“空心化”带来的风险。 

  

   八、正确理解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李克强总理在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优化开放布局,继续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改革全面深化”(李克强, 2019a)。2019 年 4 月 19 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改革开放继续有力推进,做好全年经济工作“要通过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新进展巩固经济社会稳定大局”,“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扩大外资市场准入,落实国民待遇”。  

  4 月 26 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宣布:“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强制度性、结构性安排,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具体包括: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更大规模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更加有效实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更加重视对外开放政策贯彻落实。 

  不过,要想正确认识和精准理解“一带一路”,我们不能不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 2016 年8 月 17 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特别强调,“我们要厘清‘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内涵,把道理说清楚、讲明白。要从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重构和延伸、区域合作等角度阐释‘一带一路’建设,突出‘一带一路’建设对加强地区整体振兴方面的积极作用。要结合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从周边外交、南南合作、全球治理等层面深挖‘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内涵,形成一整套的理论成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2017)。 

  当然,要正确理解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绕不开对中美经贸摩擦的深刻认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 2018 年来之不易的成绩时指出,改革开放力度加大,稳妥应对中美经贸摩擦。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受到冲击,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给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市场预期带来不利影响。过去的几个月中,中美经贸摩擦复杂变化无常,更是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不确定的严重影响。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 6 月 29 日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大阪举行会晤所确定的原则,中美两国将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重启经贸磋商,两国经贸团队将就具体问题进行讨论。  

  尤其在当下的复杂国际局势下,我们确实有一些外部压力,但这恰是中国转型升级所必然经历的考验,因为外部压力有助于我们提升创新和自主发展能力,进而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学界更要把党中央国务院对中美经贸摩擦的最新判断学习好、掌握好,千万不能煽起民粹主义的风。毕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也不能把中国封闭起来搞建设发展,必须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诚如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所说,“面向未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将坚定不移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致力于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李克强, 2019b)。中国扩大开放的举措,是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作出的自主选择,这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九、正确认识并不排斥不同意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 2017)。 

  习近平总书记 2019 年 1 月 11 日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心底无私,正确维护党中央权威”。随后, 1 月 31 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要以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行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防止和纠正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行,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  

  其实,两年之前的 2017 年 2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同坚持民主集中制是一致的,也是高度重视发展党内民主的。“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党的全会文件、党的重要文件和重大决策、政府工作报告、重大改革发展举措、部门重要工作文件,都要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有的不止征求一次,还要征求两次、三次,部门的重要文件,有的要征求全部省区市的意见和建议,有的要征求几十家中央和国家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 2018)“在酝酿和讨论过程中,大家可以充分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可以提修改意见,可以批评,甚至可以反对,言者无罪。”“在酝酿和讨论阶段,要多听意见,让人家多说话,天塌不下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 2018)。 

  很多人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 2016 年 4 月 19 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曾指出,“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习近平,2016)李克强总理在 2018 年 11 月 8 日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说,“没关系,你敞开说,此处无禁忌”。“我们需要听取真实的意见,来客观分析经济形势、判断未来经济的走势,请大家务必畅所欲言发表意见。” 随后的 12 月 6 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特别强调,“包括智库在内的研究机构也要发扬实事求是精神,拿出对国家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个人的认识毕竟有其局限性,争论不休会误事,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各种条件之后,最后总要做出决定。 

  这些就意味着,“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决策层是迫切需要发扬实事求是精神的研究成果与包含真知灼见的政策建议的;而学会正确认识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正确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并不排斥各种不同意见甚至尖锐的、反对的意见和建议,毕竟“闭目塞听、闭门造车,不会有好的决策”(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 2018)。 

  

   十、结束语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好经济工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党中央已经形成了每季度分析研究经济形势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后也加强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及机构改革后的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机制。 

  当前的经济形势变化很快,要想做好经济工作,就必须深入调研、加强学习、提高本领。各级决策机构都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养成问计于专家学者的习惯,调动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虚心听取企业家、基层干部、普通群众等各方面的真实意见和建议,使制定的政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2018 年 11 月 14 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地方抓落实要从全局高度把握党中央战略意图,使地方改革更好融入国家改革发展大局,把党中央要求搞准,把存在突出问题搞准,做实改革举措,提高改革效能,切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B 当然,这也是要求我们充分运用好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各级干部担当作为,在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的前提下,准确理解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地、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足够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只要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采取真正务实有效的措施,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我们就有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坚定意志和能力,就能不断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地高质量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