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评论 > 学术顾问 > 裴长洪 > 裴长洪重要观点 > 文章详情

裴长洪: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和企业转型升级

发表于 chuning

         到底什么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认为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需要澄清。最简单的浅陋的看法就是说,只要让进口速度加快,出口速度放慢,让贸易顺差减少,这样外贸发展方式就转变了。这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浅陋的一种看法。但是这种看法经常的出现在我们的媒体上,出现在报纸上。


        我记得有一年,因为我们出现了一个季度的贸易逆差,有一个报纸有欢呼说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终于转变了。这个看法就表明,把外贸发展方式理解为转变外贸增长速度,把出口增长速度放慢进口增长速度加快贸易顺差减少了,外贸发展方式就转变了,这是最简单最浅陋的理解。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太容易了,只要把出口企业全砍掉就可以了。这是第一种看法。


        第二种看法比较带有一些理性思考,但还比较片面,简单地理解,我们劳动密集型产品不行了,都要转变成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我们现在劳动力成本也上升了,出口竞争力也下降了,过去靠劳动要素禀赋的优势这样的竞争手段不行了,现在应当都转成高技术产品出口。当然,这是个想法和说法,不能说全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应当说它是片面的。为什么说片面?它不可能马上做到。首先是不可能马上做到。


        这种想法,这种看法,它从理论上思考,就是因为国际贸易学说有一种说法,叫做贸易的价格条件恶化,就是说一旦一种产品,不断的增加出口,那么它增加出口的价格和进口的价格相比,它的价格条件会不断的趋向弱化。这是国际贸易学理论上,叫做贸易的价格条件恶化这样一个学说,从理论上说,它有这样一个理论的渊源。


        还有一种说法是"微笑曲线",这几年微笑曲线在中国大陆传播得非常的广泛,根据微笑曲线,说我们现在出口的产品、生产,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因此附加值很低,因此我们这种出口的利益很小,因此国内有人不断批评我们的出口贸易附加值低,国内利益少,多数的利益都在海外,被跨国公司拿走了。总而言之一句话,劳动密集型产品不行,这种东西不能要,要转向高技术产品的出口。


         那么这个说法应该说有一定道理,不能说全错,但是它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情来讲,它既不现实,不能够完全解释我们中国现在对外贸易发展的全面情况,同时在理论上也不能作为我们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理论依据。


        这个理论有一定道理,它在一程度上的解释是对的,就是你一个企业,你如果老处在低端,当然附加值就很低,你的国民收益就很低,这个说法是对的。当你解释一个企业的时候,这样的说法是对的,但对于解释整个中国对外贸易,它的说法是不对的。为什么这么说?从这个理论上说,我们从贸易的价格条件,我们对外贸易是一个很大的领域,从业人员非常多。可能某一个厂商的利润并不高,但是对于从事这个产业的人,他获得的国民收益不仅仅是厂商的利润,而且还有广大的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这就是我们国民收益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解释为什么中国在这种低端的加工制造基础上能够迅速的发展对外贸易,这样才能解释得通。为什么我们收益很低,为什么经过了三十多年都这样?就是因为我们的国民收益不仅仅取决于个别厂商的收益,所以微笑曲线的理论,它是厂商收益的理论,或者说它是资本的理论,不是国民国民收益的理论。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比如说IT产业,IT产业的高端是谁?当然是在美国,像微软,像英特尔,像这样一些公司它是高端。这样的高端企业有几家?这样的高端企业没有几家,它的利润很高,但是它雇佣的从业人员大概不会超过万把人。但是这个产业的中低端有多少?这个产业的中低端恐怕有几十、上百万家企业,它的从业人员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


        那么就出了一道选择题让我们做,我们中国到底是要高端还是要低端?当然,最好是高端中低端全要,上下通吃最好。但是眼下我们做不到。第二选项是什么?第二选项是我们要高端不要中低端,或者说我们要中低端不要高端。恐怕在中国这样的国情下,咱们还是要中低端吧,因为中低端能解决的就业人员更多,高端固然好,我现在拿不到。这就是中国的现实状况。


        所以从我们的实践来看,我们理解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际上包括了几个方面。首先它讲的是一种,我们增进经济福利的一种方式的转变,我们要增进经济福利,通过外贸出口,要增进经济福利。过去我们增进经济福利,靠什么?靠的是要素禀赋优势,劳动力价格便宜,靠这种办法,我们能有工资收入,我们大量的农民工去外贸企业打工,获得的国民收入,我们有这部分的国民福利被我们拿走了。当然,厂商的利润是很低的。


        今后我们要转变,怎么转变?第一条路径当然是像一些人讲的那样,我们一些企业要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也就是微笑曲线讲的那样,我们要从低端向低端的左边或者右边的高端延伸,从厂商角度我们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那么这是一条途径,但这一条途径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把我们更多的低端的加工制造向还没有开放或者是还没有具有外贸出口竞争优势的地方去普及。因为中国的幅员太辽阔,现在讲中国的外贸出口,实际上指的仅仅是沿海六七个省市的出口,就我们沿海,就靠着东海边,东部沿海地带六七个省市,它的外贸出口就占中国出口的80%以上,广大的中西部有什么开放型经济?没有开放型经济。


        这两年富士康把一个企业弄到河南去了,去年我到河南去搞调研,富士康把一个企业迁到河南的郑州,十万人。那个企业去年一年就出口100亿美元,这100亿美元就占了河南省2011年外贸出口的一半,河南省欢呼,说这下子我们要建设内陆开放型高地。你说那个地方,它原来外向型经济也好,开放型经济也好,都很弱势。所以实际上我们要促进沿海的一部分的外向型企业、出口企业,向中部向西部转移,或者说在我们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也有一些地区是不发达的,向这些地方转移,继续利用我们要素禀赋的优势。


        虽然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已经弱化了,但是并不是完全丧失。所以根据我的理解,特别是根据我们近几年中国的实践,我们中部、西部无论是投资还是GDP增长,还是外贸出口,都更快,速度比东部更快的发展,这样一个实际情况,我们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应当说它的第一个经济含义是增进经济福利方式的转变,经济福利方式需要转变。


        我们怎么改善它?一方面通过东部沿海地区的竞争力提升,通过它的国际分工地位的提高去改变。另一方面,是要我们进一步的普及这种低成本的加工制造向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进一步转移,这是第一个含义。


        第二个含义,实际上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对我们来讲是一种竞争方式的转变。它需要转变自己的竞争方式,我们过去的竞争方式也很单一,我们的竞争方式靠什么?主要就靠我们的低成本,劳动要素禀赋优势,这个优势在东部沿海地区相当程度上已经弱化,今后会继续弱化。


        当然,我们的竞争方式要改变,怎么办?有很多,从我们的实践情况来看,第一当然最好能够提高技术,通过资本替代,能够使设备改进、技术提高,这当然是最好的。但是除此之外别的路子也很多。贸易理论除了讲要素禀赋优势以外还讲别的东西,比如讲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也能导致对外贸易发生。什么意思呢?讲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像浙江,我们浙江的产业集聚,特别是沿海地方的产业集聚,造成了一个区域内部的规模经济。中国的规模经济不是靠一个企业,是靠一个地区产业集聚。产业集聚造成了一种放大的市场效应,因此使出口成本下降。它讲的是这个意思。因为出口成本下降,所以对外贸易发生了。对我们理解,我们现在已经有产业集聚,但是我们的问题是我们的外贸企业搞不了内贸,所以我们的产品出口市场就是出口市场,没有国内市场的基础。


        许多的外贸企业它觉得搞出口很简单,但是对于内贸市场很生疏。因为对内贸市场的生疏,因此我们的产品的市场规模,就不容易扩大,就没有取得国内市场的效益,规模效益,所以难以更大幅度地降低成本。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改革任务是要实现内外贸易一体化,我们的贸易企业既要能搞外贸又要能搞内贸,产品既能外销也能内销,这当然要政治上的配套。这样我们的外贸出口的产品就拥有了国内贸易的基础,这样我们就能够降低成本,利用我们国内市场的效益。这也是我们竞争方式的一种转变。


        还有比如说,我们依靠我们的商务平台,比如说现在义乌的商品市场,这是一个很好的国际贸易的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过去我们出口靠什么?靠订单,靠订单生产。现在人家来找产品,人家上门来找产品。这也是一种竞争方式的转变。


        再比如说我们发展电子商务,我们过去电子商务这方面不熟悉,企业怎么通过信息化的改造,使我们能够利用电子商务这样的手段来发展国际贸易。像这些都是竞争方式的转变。所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它的内容和含义非常广泛,还有就是我们需要通过生产性的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刚才我们讲的是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我们很忽略。中国的出口贸易基本叫做带引号的离岸贸易。什么意思?产品出境了,你就管不着了,他的效率高与低和你没关系。国内这部分流通领域里,生产性服务也很弱,很多企业和人家单打独斗。现在的世界竞争不是单打独斗,它都是一个价值链,一条供应链和另外一个价值链另外一个供应链的竞争。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处在单打独斗,所以怎么发展国内的生产性服务,也是一种重要的竞争方式。


        另外我们还需要企业走出去,因为海外的流通渠道基本上是境外的贸易商控制,哪里有我们中国自己的商家在海外经营?很少。所以这样的情况是我们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任务变得很多。


        当然最后一个含义,指的是社会福利。为什么要转变发展方式?除了取得经济福利,还需要社会福利。这就是需要我们要适应节能减排的要求,要发展节能减排,或者说绿色产品、低碳产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第一不能像我们有些浅陋的认识那样,简单的就把增长速度降下来就转变了,那个理解最简单了。另外我们不仅仅是要高技术产品,我们高中低都要,中国目前的状况是高中低都要,能搞成什么搞成什么。所以即便在我们沿海这样的发达地区,包括宁波这样的地区也同样是如此,也不可能每个企业都搞高新技术产品,不可能。是高中低都要,而且在任何情况任何条件下,高端都仅仅是少数企业,中低端总是多数企业。


        所以我们理解转变外贸发展的方式,应当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关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刚才余斌部长给我们介绍了当前的经济形势,总体来讲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对于企业来讲的话,我们不能指望国家再采取前两年类似于四万亿投资这种刺激,强烈的经济刺激,这个可能性是不大的。国家目前采取应对经济下行的预调微调措施,能够多大程度上帮到你这个企业的忙,也不能预期太高。我的意思是,企业自己的梦靠自己圆,别人都救不了。


        对于企业来讲,转型升级意味着什么?首先最好是资本替代、技术替代,就是你这个企业技术比较落后,你投资去买新的设备新的技术,改变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这种生产,然后使你的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了,技术水平提高了,工艺、设备、产品结构都能得到明显的改善,这个当然是最好的。当然,这种企业总是少数,要花大量的钱去投资,大量的钱去买技术。应当说,它只是少部分企业的事情。


        那对于多数企业来讲,做什么?应当是在,基本上,你当稍微花点钱也是有必要,基本上在现有的技术、设备、工艺条件下,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通过严格的质量检查,使你的产品做好、做优,这总是做不完的,在日本这叫良品制造。经常有人看不起这些企业,给人做贴牌加工,没什么钱。我不这么看,不在于你给人家做贴牌做加工,而在于你是不是做得最好。假如说你是做得最好,那么你固然是被别人贴牌,但是你可以不替他贴牌,你可以替别人贴牌。因为只有贴在你身上,这个牌子才有质量保障。贴在别人身上不如你好,这时候你的谈判地位就发生了改变。所以高端、低端往往是辩证的,从品牌商来讲它是高端,你是贴牌加工生产者,你是低端。但是如果你做得最好最优,你可以不要他,你去贴别人。别人只有贴了你才能显出他品牌的价值,这时候你就不是低端了,你就变成了高端。但是问题在我们的企业往往不是做得最好最优,因此我们往往处在真正低端的位置。


        所以对企业来讲,转型升级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企业都去搞技术革新,大量的企业现有条件下也做不到,你的质量有问题,这种时候你就真正处在低端了。所以把这个事情做好,我认为也是转型升级的内容。


        第二个内容转型升级怎么样从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什么意思?就是说你要把你这个企业,当然指的是一部分有条件的企业,你把你的非核心业务、辅助型业务外包,这个做法在国际上已经发生了,90年代跨国公司发生过经营上的调整,过去国际的跨国公司跟我们一样,也是沿着做大做强,企业越大越好,大型化、综合化、一体化这种方向发展。到了90年代以后,一部分跨国公司转向了,经营战略发生调整了。因为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市场交易成本下降。因此一部分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业务外包,这就发生了经营战略调整。最典型的案例,IBM公司,过去造机器,后来它的营销业务、服务业务大幅度增加,制造业务大幅度下降,都外包了。2004年它把它的个人电脑的生产任务,生产线卖给了咱们的联想集团。那时候媒体欢呼,联想集团购买了IBM公司的个人电脑生产线,当然也值得欢呼,殊不知这是IBM公司不干了,经营战略调整。因此就出现了企业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做专做强。通过做专来做强。


        当然我们国家企业的外包很困难,一个是市场交易很困难,第二我们的理念仍然是做大做强,而且政府鼓励,你做大,再批给你二百亩地。这样我们的企业就愿意做大做强,不愿意做专做强。


        在国际上也是一样,国际上市场交易总是有风险,因此跨国公司在实行外包业务的同时,建立了把外包的企业和母公司的联系方式,叫做供应链方式,就是供应链的管理方式。因此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转型一种新的实践。外包的业务和母公司有一种专业分工关系,建立起内部市场的联系,这种内部市场就克服了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性,是国际经济学、营销学当中一种新的管理理念。这个在我们国家也有案例,比如广东加工贸易已经发生转型,原来是很简单的,委托加工,像OEM。现在一些企业开始搞设计,叫ODM,设计加工。过去设计是人家的事,现在我自己搞设计,我自己一边设计一边生产。最后我就不仅仅自己设计,我还替别人设计。最后可能变成一个完全的设计企业,就是一种服务型企业,它就把自己变成了服务型制造甚至是完全的服务供应商。它通过供应链管理,一个服务供应商可以连接起很多的加工型的制造企业。


        在我们浙江也有案例,比如说娃哈哈矿泉水,前两年的营业额大概已经是500亿,一个卖钱塘江水的企业,营业额搞到500亿,不是简单的事。矿泉水有什么技术、门槛难以突破?有什么管理诀窍高不可攀?没有,它唯一的优势就是不断地生产外包、营销外包。所以全国各地,娃哈哈矿泉水,不一定里面装的是钱塘江水,它叫娃哈哈,里面可能装的是黄河水,也可能是黑龙江水。但是它通过生产外包、营销外包,使品牌的影响力做到极致。这就是通过做专做强,通过供应链管理使企业得到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还有很多形式,时间关系我不多说了。我最后讲一讲政府,政府在企业转型当中它的转变。无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也好,还是企业转型升级也好,政府应当干什么。


        在我们沿海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已经非常的稀少了,靠土地资本化来搞建设的历史现在应该说已经告一段落。建立开发区域,招商引资,批租土地,这种过去政府比较熟悉的经济管理方式,今后不会成为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内容。当然还是会有,但不会是主要内容。


        土地的开发已经从资源开发转向集约利用,因此政府今后在城市经济的管理中,特别在城市中心区和开发区向建成区的过渡当中,重点转向规划调整、市政改造、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是土地角度来讲工作重心的转变。从企业指导方面,它首先应当总结本地区的经验发现典型,就刚才我讲的,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向企业的技术改造,向企业生产质量的提高等等,哪个地方都有典型,哪个地方都有成功的案例,需要通过政府去总结经验,发现典型。首先是提高自己的认识,这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通过典型引导更多的企业实现转型升级。这是政府要做的一件事。


        第二应当是研究集群式的转移,现在我们沿海地区有产业集群,比如说我在一些地方讲富士康在河南的案例,就有企业家说,你说的富士康去,人家省委省政府很重视。确实,省委书记来接见。我们小企业没人理我们,这确实是。小企业要转移到内地去,风险很大。这是现在我们转移不了的一个重要原因。小企业一个是转移到内地去风险大,再一个当地政府也不太乐意,因为你转走了这个地方产业就少了一点。因此政府应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应当考虑转出地和转入地政府之间建立一种谈判机制,建立一种联系机制,使转出地和转入地能够实现共赢,要找到这样一种共赢的渠道,实现产业集群式的转移,使我们的比较优势,劳动要素禀赋优势能够在内地得到继续的延续,同时在这个转移当中,沿海发达地区能够通过转移提升自己的产业层次,提高自己的国际分工地位,成为服务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企业。

时间: 2012-06-09          来源: 新华网浙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