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第二届中国财经科学博士后论坛 > 专家点评 > 文章详情

刘迎秋:

发表于 cjyyzb
上午听了李扬和许宪春做了国际经济形势、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下午有博士后同学分别做了税收问题、村镇银行问题、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在目前财税体制的寻租,两个方面东西不大一样。简单评论几分钟,谈谈我的一些看法,首先这五位同学发言,做一点小评论。听了以后还是不错,几位同学,来自西安一位,大部分都是社科院或者北京博士后。外地比较少,以后多宣传外地。这五位同学比较规范注重经济学方法,方法可取,已经有成果的归纳和总结,这个很重要,过去不注意,随着改革开放发展和深入,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研究本身的竞争激烈、水平较量,人们在探讨规范比较注意。 刘迎秋:如果对以前的文献没有做综述、评论、分析,产生这个问题恐怕就是比较粗浅,或者别人讲过的,按照鲁迅的说法,在吃别人嚼过的。 刘迎秋:熊娜用一个词语最终消费锁定,我听到过“锁定”这个词,有一种东西超稳态,我们过去比较喜欢讲超稳态,最近看到一些人用锁定,西方有人用锁定。我们现在消费状态和过去不大一样,改革开放之前和现在消费状况不一样,现在改革开放以后30多年,不完全一样,一般表现为高储蓄、高投资、高积累、低消费,中国60多年的基本表现,每个时期不一样,就是改革开放以后也不一样。小熊着重分析了一下绿色GDP的构成,以及构成过程中消费者锁定对于增长的影响,这个方法值得肯定。具体怎么破解,还可以进一步探讨。 刘迎秋:村镇银行的评价,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做一个描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个问题是一个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描述和对当前村镇银行发展状况,以及它自己的效率本身,还是有价值的。但是问题在哪儿呢?我们现在在探讨农村金融的时候,根本的问题是体制问题,我们自己金融体系的问题,我们金融体系现在还不健全,农村的金融远远落后于发展需求,以至于所谓地下钱庄,国有企业为代表信托公司所操盘的城市和农村金融行为泛滥,存在这个问题。 刘迎秋:何辉探讨个人所得税,再分配效应,结论是有的,税就是一个分配手段,这个结论没有问题。问题是中国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收入累进,结果什么样,需要分析,我们分析结果,收入越高,应纳入额越高,实际的税收负担越低。这才是真正需要探讨的个人所得税要改革的地方,现在个人所得税存在严重问题,我们一个学生在做学年作业,还没有发表,还可以共同讨论这个问题。应纳税额,虽然表面上45%,实际上个人负担相对低,这个问题需要探讨。财经院博士后是财贸、经济、财政、税收这一切的研究主战场,可以好好讨论一下。 刘迎秋:刘航文章逻辑结构非常好,值得好好做文章,方法、结构非常好,结论稍微简单一点。这里面中间讲到,政府要对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要清楚,我没听清楚利益集团指谁,一开始以为指政府本身是利益集团,你是指谁? 刘迎秋:寻租主要还是政府部门官员做寻租,企业应该探讨怎么合理避税、逃税,寻租通常指政府内部官员在掌握着权力的时候,去寻租。我们的政府,不管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也是一个利益集团,讲寻租的时候,这个是重点,如果文章结构把这个作为重点,可能会比较好的成果,如果要探讨企业,或者企业的成果,比方说央企,他们合伙弄了一个卡特尔,联合定价,这种东西也有,不是寻租行为,违反公平竞争,违法行为。值得探讨,这个框架特别值得肯定,其他同学可以借鉴。 刘迎秋:付敏杰财政周期,结论上得出两点,一点七八年前,明显顺周期,七八年以后有点乱象,94年以后,税制改革以后出现逆不逆不清楚,有时候逆有时候不逆,更多不逆,符合实际,结论非常正确。改革开放之前财政叫建设性财政或者叫资产财政,不是公共财政,我们的银行也不是纯粹货币经营的单位,或者货币政策制定部门,人民银行是财政部的出纳机构,不一样,所以那个时候必然顺周期,周期是他们造成的,他们在造周期,或者根本不知道,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一直到78年,经济增长率大起大落,都是和财政有关。银行只是一个出纳,银行干这个,银行是财政的一个金库。改革开放以后发生变化,我们的目标,财政要成为公共的,参与经济周期调节,公共财政活动一定是逆周期的,凡是不逆周期的时候,都不符合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这是基本逻辑。 刘迎秋:下面讲一下我的观点和看法。 刘迎秋:上午听了李扬和许宪春局长讲解,李扬讲的比较深入、深层,许宪春比较客观地讲了当前经济形势。当前经济形势要好好地看一下30号中央政治局会议,6月26日,习近平在武汉的座谈会,南中北都有省委书记参加,非常重要,解决什么东西?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者之间统筹协调、平衡发展,稳增长,稳中求进,稳中有为,改革开放、结构调整,这三个方面不可或缺。进入一位数增长,很低的,虽然刘连军讲了一下,宏观经济实验室做了预测,2011年到2016年是7.5,2016年到2020年降到6.6。最根本问题是潜在增长率到底多少,发展阶段已经进入什么阶段,目前认为我们的阶段已经到了7、7.5左右,这种看法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要和中国现实状况相结合,中国13亿人口大国,和美国不一样,美国13亿多一点,他们15万亿,我们8万亿。他的人口比我们少,生产总值比我们高,我们增长率10.6,突然降到7.6,劳动力就业影响80万人。什么东西支撑我们增长,我们的人口、社会、资源、国际市场。目前挑战是国际市场,因为我们经济过渡外向,消费锁定了,要打开这个锁,怎么打开?问题比较多。 刘迎秋:转型升级,调结构,近期增长,未来发展。近期增长是调结构基础,近期没有增长,调结构遇到挑战,没有来源。调结构是转型升级,转型升级也不是一个东西转型,通常指生产方式变化,升级通常指技术结构转变,这两个不一样。这两者升级通常结果是转型,所以升级是经常性的行为,转型是一个渐渐发生的现象。前者如果说是一个快变量,后者就是慢变量,前者生产力表现,后者生产关系结果。 刘迎秋:转型升级的过程,或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在我国历史上,改革开放到现在30多年,经历过三次,目前正在经历第四次,四次大的机遇、转型,所有这些机遇和转型都是自然的、历史的过程,不是人为的记录。第一次转型和第一次机遇相结合,第一次机遇发生在80年代中期,也就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中国开始实行大进、大出、大开放,中国大面积乡镇企业发展、加工工业普遍兴起,产业低端加工工业大面积发展,以前买手表要凭票,买自行车要凭工业票。 刘迎秋:91年小平上海讲话,92年小平南巡讲话,92年10月份十四大,确定市场改革目标,第二次大转型,中南海为代表官员,大学教授为代表学者,普遍下海,导致企业形态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企业产出结构变化。第二次机遇带来第二次转型。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2001年12月上旬,正式加入WTO,这是一次大转型,这次给了我们什么机遇,美国、欧洲为代表,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过程,除了原来低端产品生产和装备工业兴起,这次机遇导致中国产业和生产方式巨大转型,带来结果,中国从一般农业国,不仅变成工业国,变成经济大国。原来产业低端低附加值普遍广泛加工,进入低端、终端技术含量较高,装备工业兴起的新发展。目前正在经历第四次机遇,这次机遇最近代表,美国、欧洲为代表再工业化过程,新的高科技,与中国传统工业再升级,发展过程。巨大差别在于美国等国家要走高端,再工业化,不可能把现在的已经在其他地区,在中国兴起传统工业生产拿回去,代价太高,附加值只能留给中国,3D技术,需要研究、投入、过程,我们的机遇在于,传统加工工业和装备工业进行新的技术升级过程,这个升级如果抓住,我们的产业转型也会发生变化,虽然还不可能成为3D国家,一定会成为传统工业、装备工业、高技术含量的国家,使我们整个世界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都在中国印记过程,这个过程正在发生,整个世界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历史造成机遇,这种转型是历史给出结果,这样结果中,中国人要有自己的定位,包括自己要有所谓自信,这个地方要自信,遵循和各国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发掘我们的潜能、创造未来。于是能体会到,原来争取话语权和现在面临形势不一样,现在已经开始创造话语。胡同已经成为英文中主要词语,没有哪个外国人不知道词汇什么意思,还有麻婆豆腐在美国,注册商标。中国人抓住机遇,利用这样过程,实现转型,比任何主观推动都重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