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两会专题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 观点纵横 > 文章详情

李稻葵:金融改革可能成为带动其他领域改革的突破口

发表于 xiameng

  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发展将会碰到比较严峻的考验,需要新一代领导人思考和解决,也需要金融家和企业家们不断探索。我认为,金融改革将是中国经济下一阶段改革的亮点,并且有可能成为带动其他领域改革的突破口。


  回顾历史,每一届新的领导人掌管中国经济、中国大局面时,都会碰到种种考验。1997年党代会后遇到亚洲金融危机;2002年十六大后到2003年“非典”爆发,加上期间出现的高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十七大后到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未来若干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可过分乐观。


  未来两到三年,从国际上讲,欧洲定会最终解决欧债危机,其最终结局是欧洲在政治上、经济、财政上进一步一体化,但实现的路径将不可能一帆风顺。美国方面,尽管奥巴马获得连任,但国会表示2013年1月份一定要解决好财政悬崖问题,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问题就能解决。因为美国长远的承诺已经远远超出了政府长远公共财政能力。目前,美国在医疗、退休等方面的承诺已有相当于30万亿美元的财政包袱,而美国的GDP只有15万亿美元。


  就中国自身的情况而言,旧的机制正在逐步远去,新的增长机制却还没有出现,因此,在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形势将会更复杂、任务更艰巨。中国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抓住一两项能影响经济运行和增长速度的改革来解决,而不是简单地推出一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或多发债券来实现。目前来看,能承担这项重任的就是金融体制改革,因为在这个领域的种种讨论已经非常充分,也达成了很多共识。


  2012年9月,在天津的达沃斯论坛上,我提出两个观点在业界达成共识:首先,金融改革必须紧紧抓住商业银行的改革,商业银行是咱们金融业的“老大”。它聚集了120多万亿的金融资产,占到GDP的250%左右,但这些资产是不可持续并且风险高度集中。并且,虽然商业银行利润很高,但商业银行必须融资,必须要增加自己的资本金,在股市、债券市场实现起来都很困难。另外,有5-10家商业银行手中有大量贷款和项目,一旦其中的一两家出现波动,将会对整个金融体系形成巨大冲击。因此,银行业必须要改革,必须想方设法逐步降低银行总资产占整个金融业的比重。


  我认为,必由之路就是在严格监管的条件下实现银行资产的证券化。如果银行把贷款都控制在自己手里,势必会碰到今天中国银行业的困境:自有资金不足。因此,要把一部分资产透明地推向债券市场,银行把现金拿回来,再补充资本金,或者寻找其他高质量的资产。这样,银行才能够运转起来,把自己的核心能力充分调动起来。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资产总额占到GDP的250%,债券市场仅占50%.美国银行资产和债券市场之和也是300%,但它们大部分是放在债券市场里,银行占很少的份额,因而美国的结构更为合理。除此之外,还需要实现利率及与银行相关汇率的逐步市场化。


  第二个共识就是证券市场必须进一步改革。中国的证券市场对不起老百姓。过去20多年,我们股票市场的平均回报率(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仅为2%,而过去20年,我国通胀平均保持在4%以上,剔除通胀因素外,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接近10%.原因有很多,比如股市交易太多,保险资金、退休养老资金没有进入股市,导致股市的量不大、流动性不够等,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健全的制度。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难,核心问题在于缺少必要的约束。事实上,金融、股市需要约束,上市公司更需要约束。现在的情况是对上市公司的违规缺乏约束机制,即使上诉,到了地方法院,地方法院跟政法委是有协调的,又倾向于保护当地的大公司、大股东,因此约束力几乎为零。


  看看国外,所有股票市场发达的国家的管理机制是非常严格的,尤其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有20多起金融违规官司。而在中国,至今没有听说最高人民法院、地方高级法院对证券违规进行过审判。因此,我们需要从国家层面设立高级法院和高级检察院,直接审理证券上市公司的违规案件,才能从本质上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约束,树立起百姓对证券市场的信心。


  在未来的20年,我们要紧紧抓住金融改革的大方向,让金融改革推得更快,落实得更快,使之成为其他领域改革的突破口。


  (本文摘编自作者在首届“金融街论坛”的演讲)


  来源:《IT时代周刊》,时间:2013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