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4月8日起,我国实施跨境电子商务零售(企业对消费者,即B2C)进口税收政策,并同步调整行邮税政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不再适用行邮税,在购物限值内按照货物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税率可以享受七折优惠。同时,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不再设免征额。
政策设计的目标是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境外购物补税风险大大提高。境外购物携带归来不能不三思。尽管境外旅行已蔚然成风,但是对多数国人来说,这事也不常有。毕竟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境外游的经济基础还很脆弱。这样,有机会出去的国人,回来时给亲朋好友带点礼品,分享境外旅行的乐趣,实属正常事。而今,这种快乐的分享可能看上去不是那么容易。
境外购物不补税,肯定会导致国家税收收入的损失。按消费地课税的原则,海外购物后入关按规定缴纳税收,且仍有免征额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社会需要。但是,对于所有人来说,有意义的是实际税负,而不是名义税负。当海关对旅客随身携带的行李抽查不是很严格的时候,旅客基本上不需补缴税收,实际税负可能是零,而严格抽查就可能出现补税较多的情形,从零到较多的税,哪怕是优惠的税收政策,旅客所感受到的税负也是骤然上升的。这对那些习惯境外购物的国人来说,消费行为就必须作相应改变。现在的问题是境外消费,是否会马上转化为境内消费?
可以预期,一部分境外消费可能消失。冲动消费,或只是因为境外价格低而产生的消费,就可能消失。一部分必要的消费会转化为境内消费,但也不见得会足额转化。价高,消费者就可能少买。对没有合适的商品,消费者即使想境内消费也做不到。
既然境外购物政策是一个公众关心的问题,那么这就应该让公众充分表达意见。有关决策者在此基础之上,吸收意见后再决策,所出台的税收政策肯定会更受欢迎。从出台的规定来看,有关方面注意到境外购物的特殊性,注意到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作为新生事物需要得到一定的税收优惠。整个规定总体上坚持了税收优惠政策取向,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需要思考,一种公共政策应该怎么出台,才可能得到更多的社会公众支持;一种公共政策的选择,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才会更加有效,才不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在正常情况下,公众不太喜欢被加税。理性的公共政策自然排斥所有加税措施。
但是,什么时候加税,什么时候减税,应该有规律可循。一种税收政策至少应该与公共政策体系的总目标一致。为了应对可能的宏观经济风险,当前中国选择的是更有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减税是这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所有加税政策与此是相悖的。只有这样,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才可能更加明显。加税不是不可以,但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
一个看上去问题不大的境外购物或跨境电子商务课税问题,实际上蕴含了诸多利益关系。除了上述的消费者和国家税收利益之外,零星代购者、规模不等的跨境电子商务从业者、消费品统一行业的厂商的利益同样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零星代购者可能通过蚂蚁搬家从境外运货归来,大型跨境电子商务从业者可能主要通过大批量采购的方式将货物运到保税区或保税仓库而后再进行销售,小型跨境电商则可能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这就意味不同方式的业者,本来可能面对不同的实际税负。
如今更严格的税收规定,有望拉平实际税负,而对大型跨境电商更加有利。对于国内生产厂商来说,表面上看,机会多了,但是,仅仅税收是保护不了它们的。有些情况下,压力大,竞争力增强更快。没有压力,或压力不足,厂商反而失去竞争力。
跨境购物课税问题,有些时候看看现实,就可能找到答案。就事论事是不够的。需要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为什么国人出门都要购物?税收肯定是一个原因。要不,就不会有降低关税和消费税的决定。但是,2015年4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的降低关税和消费税的决定迄今未完全落实。技术难度不可低估,但将近一年的时间仍未看到消费税下调的下文,什么样的理由恐怕都是说不过去的。
实际上,海外购物的症结不仅仅在税收上。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即使不退税,按照当地人的含税价格购买,考虑到一些会员因素,价格还可能更低。价格和品质上的双重优势,容易吸引国人。国人境外购物从大件到如今的日常用品,只买对的,不一定买贵的,透露出的是一系列供给侧问题。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质量和价格因素混杂在一起,更是推动了国人的海外购物。
而且,进口货物和物品可以补税,但是服务补税能够补吗?无法贸易的服务,无法课税。未来服务消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即使管住了有形的商品,可是,大量的境外服务消费,旅游体验,休闲消费,又能奈何?什么时候,国产品牌、中国制造,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什么时候问题才会真正得到解决。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解决部分商品和服务需求在境内不易满足的问题。税制结构改善之后,间接税占比下降,间接税影响消费问题也会得到进一步的解决。扫好自家门前雪,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恐怕是更为重要的事。
来源:东方早报
日期:2016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