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习心得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贸易流通党支部 景光正
经济实践作为经济理论构建和经济思想形成最为基础性的养分,同时也是检验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规律的必要条件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逐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不仅指导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思想指引。
近日出版发行的《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最重要、最基础的74篇著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在第60篇著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这一首要任务的实现前提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路径便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其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无疑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极为关键的环节。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不仅是应对国际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国内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国际局势来看,一方面,地缘政治竞争激烈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给各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中国需要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对接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制度型开放打破技术壁垒;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版图,中国需通过开放吸引全球创新资源,例如在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等领域扩大试点,推动电信、医疗、金融等服务业的外资开放,形成“技术+市场”的双重优势。从国内形势来看,其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经济转型升级和内需市场潜力释放的核心动力。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开放促改革”成为国家战略需求,通过扩大服务业开放(如教育、医疗),有助于外资企业供应链本土化和国内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速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其二,只有构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发展格局才能实现国家风险防控与安全发展的动态平衡。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可能带来经济安全风险,但闭关锁国绝非解决之道。中国只有通过建立完备的风险防控体系(如金融审慎监管)、提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如“一带一路”海外服务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开放与安全的动态平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发展格局既是应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的“稳定器”,也是激活国内经济潜能的“催化剂”。未来,中国唯有坚持开放与改革协同、安全与发展并重,方能在变局中育新机,于危机中开新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