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咨询 > 战略咨询 > 文章详情

夏杰长、刘奕:扩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发表于 xiameng
        扩大消费需求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举措,在目前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结构调整仍然十分艰巨的形势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意义重大。扩大消费需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一、推进税制改革,实施结构性减税,增强企业活力和居民消费能力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减税是刺激和扩大消费必须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减税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对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减税,一律减半征税,帮中小、微型企业度过难关,以增强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二是加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力度,以减少重复征税。部分省市已经在某些现代服务业行业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这项工作将促进服务业大发展,而服务业大发展客观上提高了消费的便力度。当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地方税收收入就少了一块,这就需要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的再调整,在中央和地方之间重新分配事权和财权。三是免征农民购置相关农机具、农机产品的税费,让利于农民。四是实施个人所得税指数化,即扣除标准与通货膨胀挂钩,以避免因为通货膨胀而降低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

        二、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中等收入者是一国消费的主要支持力量,也是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引导者。目前,我国收入流动性正在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中间收入层人群收入持续流出,高、低收入层人群比重明显增加,中等收入者群体呈现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所占总人口比例呈下降趋势。如果一个国家各阶层的收入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中等收入者比重偏低,是不利于服务消费增长的。因为经验表明,少数富人阶层倾向于购买进口高档商品;大多数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主要用于购买满足生活必需的低端商品;而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结构更加合理,他们也是服务消费支出的主力军。政府应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收,提高工资水平,增加低收入阶层社会保障,将部分低收入者升级为中等收入者,以促进消费需求增长。

        三、完善社会保障建设,为居民消费增长创造制度基础

        “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群迅速增长。城乡加起来,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覆盖超过12.6亿人,正在向着全民医保的目标迈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提高并稳定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纲要》明确提出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要提高到70%以上,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显然,《纲要》为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指明了目标和努力方向。

        经验表明,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确保消费增长的重要制度基础。我国既是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确实很严重的国家,又是发展中大国。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相对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一定要积极而又稳妥、渐进推进。在力争全覆盖的同时,又要重点推进。相对而言,养老、医疗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较薄弱的环节,因此,“十二五”期间要以养老和医疗为突破口,以应对我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和“看病难”的问题。当然,我们也要吸取欧洲高福利化国家的教训,避免财政负担过重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四、继续调控房地产市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避免因为房价过快上涨而挤占消费需求

       近几年房价的快速上涨对消费造成较大程度的损害,并使得财富再分配遭到扭曲。进入2011年后,房地产调控与限购政策已令房价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回落。今后,政府应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短期内不应松动现有的紧缩与限购政策,保障政策的独立性与持续性,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的市场预期与消费结构。同时,政府还应继续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保障房可以对低收入家庭带来较大帮助,减少生活压力,并使其有更高的消费倾向。保障房供应增加将把一部分人从商品房市场中“拉出来”,从而减少了对商品房的需求,有助于房价下降,从而避免因为房价偏高而挤占正常的消费需求。保障性住房建设也是有效减少预防性储蓄,缓解财富再分配不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选择。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改革供应方式,调整进入门槛,让更多的中下等收入阶层有资格购买或承租保障性住房。

        五、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

        “十二五”规划建议把扩大内需作为十项任务的首要任务。在扩大消费需求中,又把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有学者曾经测算过,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它会使最终的消费提升1.6个百分点。按照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构想,城镇化将提高4个百分点,由此推算,我国城镇化就会提升最终消费需求6.4个百分点。显然,城镇化是提高我国最终消费需求的强劲动力,也是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我们必须把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抓手。推进城镇化,不是简单地提高城市人口人口,而是重在体制机制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王国刚,2010)。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角度看,还要让进城的农民接受城市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具备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这就需要提高进城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和适应城市产业结构的劳动能力。

        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满足国民消费新需求

        我国大多数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发生重大变化,即从温饱型向享受性和发展型转变,亦即从“衣食住行”向“康体娱乐”转变。如果说,“衣食住行”主要是工业化的产物,那么,“康体娱乐”则是服务业或者经济服务化的产物。显然,要满足消费结构的转型,就必须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促消费、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途径。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从供给上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新要求,本身也是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的重要途径,可谓一箭双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制度环境和人力资本素质。所以,要从营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创造公平竞争机制、降低准入门槛、加快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科技元素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入手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中国社科院财经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