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学习体会 > 学习体会 > 文章详情

刘彦平:城市品牌建设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关于《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的学习心得

发表于

【编者按】根据社科院党组统一部署,财经院党委组织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为更好地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现发表财经院部分干部的学习体会。

 

城市品牌建设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关于《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的学习心得

 

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主任刘彦平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出版发行,《纲要》紧扣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逻辑主线,全面呈现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逻辑体系、思想内涵和理论价值,对加快推进新时代经济工作和经济理论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思想,明确了在外部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逻辑链条中具有起承转合的重大方法论意义,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各层面、各领域的调适和变革,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指明了方向。本文拟从地区品牌建设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角度,谈几点学习《纲要》的体会和展望。

首先,综合地区品牌化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需要,本文认为应重点把握如下几组战略关系,以更好地推动城市和区域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一是平衡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力争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当前,我国城市正在从片面追求经济规模增长的发展模式向追求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发展模式转型。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产业发展和自主技术创新等硬实力建设的传统“赛道”越发细分,并且呈现出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赋能城市硬实力提升的发展潮流。与此同时,城市文化、治理水平、市民素质以及城市形象等城市“软实力”也日益成为城市提升自身影响力的“新赛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下,从增强城市内生增长动力的需要出发,扩展、夯实城市“硬实力”基础,提升、壮大其“软实力”能级,成为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的挑战。城市营销和城市品牌化从满足投资者、人才、游客等外部顾客及市民、企业等内部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出发,通过整合和创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源,来塑造城市能力、品质和特质。城市品牌影响力的贡献因子可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的来源,可以说城市品牌化是对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加以特色化、品质化和整合优化的一种努力。迄今为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都已表明,城市品牌化既是提升城市吸高端要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协调城市软硬实力的互动发展的关键战略杠杆,应充分借助城市品牌这一抓手来提升城市的综合影响力和竞争优势。

二是从空间和区域的角度来重新梳理地区品牌网络的关系,提升地区品牌治理绩效。当前,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区域和城市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空间战略平台。从地区品牌的视角来说,存在如下几个重要的维度需要加以梳理和建设。首先是宏观空间尺度的的城市群品牌、省域品牌与城市品牌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文化、旅游、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特征等方面的相互背书,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中心带动与腹地支撑效应,对城市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其次是中观尺度的都市圈品牌与城市品牌的互动关系,在文化认同、发展能级、产业链协同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对城市品牌影响力有着直接和紧密的关联;再次是微观尺度的城乡品牌互动,对于丰富城市品牌内涵、发挥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乃至促进共同富裕等战略功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上述三个空间尺度的地区品牌的形成韧性网络和良性互动,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战略路径。

三是从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角度,来重构地区品牌分工与合作的战略布局,以发挥品牌联动的最大效益。当前,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日益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也已正式生效,同时“一带一路”行动也在持续深化。在加强与海外特别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的交流合作方面,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应该发挥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引领带动作用。上述中心城市、节点城市的国际交流与推广,应该积极承担助力国家和区域“国际大循环”的使命,依托区域自贸试验区及国际合作网络资源,努力打造多种多样的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地区品牌对外交流与推广平台,力争把国家及区域中心城市以及丝路节点城市建设成为区域文化、产业和品牌等“走出去”以及人才、技术和投资等“引进来”的重要功能性枢纽。腹地城市更是应规避对外推广中的“单打独斗”,而是应积极参与和配合中心城市的平台功能建设,协力打造“巨轮效应”,组团出海,以此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地区品牌力量。

其次,基于上述三组战略关系的考察,本文认为未来我国城市品牌、区域品牌的发展,应重点突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地区品牌公共政策安排当前,围绕城市品牌建设的公共政策供给普遍匮乏,各地的城市品牌建设行动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和随意性,只有少数城市将品牌建设和管理纳入规范的地区公共政策范畴。事实上,城市品牌建设离不开地区公共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以确保城市品牌精神、原则和发展目标贯穿于跨部门、跨领域的城市行动之中。其中,公共政策的范围包括立法、城市规划、财政支持政策、税收鼓励政策以及各种协调机制的政策安排等。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城市品牌建设的公共政策供给更要进行扩展和深化。首先,政策的针对和协同层面不应仅局限于城市自身,视野应涵盖城市品牌与城市群、省域、都市圈及所辖县市乡镇的品牌网络化合作;其次,应制定多种形式的激励政策,鼓励相关行动者在推进“双招双引”、促进文旅融合、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宜居程度以及深化城乡融合等重点领域中彰显和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充分发挥品牌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助推器作用。

二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重构和提升地区品牌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推进城市品牌建设需要有全市的、全域的和全局的战略思维。重构和提升城市品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应重视以下工作重点。一是规划先行,城市品牌建设要有专项规划,用品牌语言重构城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以此作为品牌建设的抓手;二是重心前置,在规划、建设、宣传和管理这个品牌工作链条中,以往城市多以宣传为重心,容易陷入追逐热点和偏离战略目标的误区。所谓重心前置,就是将城市品牌工作的重点落在建设环节,比如重大项目、重大节会和重大节会的策划、建设和建构等,将更有助于提升城市品牌后续宣传的内容质量和战略高度,打造城市不可复制的优势;三是密织网络,编织城市品牌的治理体系网络,广泛协同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并与区域发展进行更好的联动;四是定期评估。鼓励网络体系成员的有序参与和表达,定期检视城市品牌建设的绩效与得失,及时调适和改进,从而真正让城市品牌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道路,助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是不断增强城市发展韧性建设韧性城市已成为我国 “十四五”期间的重要战略要求。各地、各城市应在进一步加强规划和建设,切实提升城市文化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环境韧性和形象韧性,进而打造更具韧性的城市品牌。首先,我国城市应进一步强化城市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氛围,努力开创以文化为内驱力的城市发展模式。特别是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潜城市文化的价值,在社会治理、媒体传播、旅游开发和创新创业等领域突出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作用,让城市文化筑起城市韧性的精神支撑,并让每一个市民都能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受益者。其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减少低效产能累积、不断创造城市发展新动能,同时着力增强产业链韧性和企业发展韧性,全面提升城市的经济发展韧性;第三,通过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政策体系等措施,提升社会包容度、和谐度和参与度,增强居民面对挫折的承受力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努力提升居民的获得感。第四,结合城市的“双炭”行动,力争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的统筹,构筑高效集约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打造城市的环境韧性。第五,依托大数据技术手段,做好城市品牌形象的动态监测与及时反馈,更好的发掘城市品牌形象的资源、机遇和新的价值点,提升城市的形象韧性。

四是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文旅融合是近年来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各地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大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疫情爆发以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文创产业发展及居民文化消费出现可喜的上升势头,城市文化品牌取得良好的成长,大大提升了我国城市品牌结构的均衡度,但文化品牌发展的稳定性还远远不足。旅游品牌一向是城市品牌的重要引擎,其带动城市品牌发展的成效有目共睹,也是城市品牌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尽管受到疫情的严重冲击,但旅游业界仍表现出可贵的创新和突围努力,各种网红打卡地仍在涌现,“微旅游”、虚拟旅游等新业态也在快速发展。然而,除了疫情影响的不可抗力,如何破解旅游同质化竞争顽疾也是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未来应进一步激活城市文化基因在旅游产品创新和旅游服务拓展中的价值生态,围绕非遗文化、文化节会、文化产品乃至文化价值精神开发旅游休闲消费新场景,或将之有机植入到旅游休闲的消费场景之中,通过有关各界搭建共同探索和协同努力的新机制,来不断推进文旅融合进程。

五是着力打造营商环境品牌近年来,各地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显著,但各地的营商环境品质、特色和品牌建设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营商环境品牌建设需要有目标、愿景和特色的提炼,同时还应该有丰富的品牌组合,比如园区等产业载体、产业集群、明星企业、明星企业家、重大产业和招商节事等,应作为营商环境品牌的组合要素或下一级的子品牌来打造。也就是说,要在做好放管服、提升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规定动作的同时,着力推动一个并行匹配的品牌建设议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借助已经形成的城市标签的品牌资产,更好地打造城市营商环境品牌是一个重要思路。一是加强城市标签和城市品牌定位的关联,关联度越紧密,则品牌特色越突出;二是做好价值延伸,注重发掘城市标签、城市IP背后的价值资源。比如“风筝之都”潍坊,其延伸的价值就是更高、更远和放飞梦想的创新创业品牌和营商环境品牌资源。“烟台苹果”的价值延伸,就是绿色和“双炭”产业前景、产业潜力的营商环境品牌资源,等等。三是做好典型场景塑造。围绕城市标签,打造城市的典型场景。其中,征集和打造城市典型场景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城市营销手段。在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下,会有更广的大众参与度。此外,营商环境品牌与城市的文化品牌、旅游品牌和宜居品牌密切相关,应充分利用城市文化底蕴、文化氛围的优势和特色,旅游和休闲的优势和特色,以及人居方面的公共服务和环境特色,变成招商引资的立体优势,以塑造更有吸引力的营商品牌。

六是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城市品牌是市民共享的城市无形资产,它来源于城市的世代累积和当代创造,服务于市民福祉的提升。城市品牌建设就是一种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的城市建设模式,包括如何更好地满足市民及城市顾客的文化审美需求、旅游观光需求、休闲怡情需求、投资兴业需求、创新创业需求、品质生活需求和城市认同感的需求,努力达成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城市营商环境、城市宜居环境和城市形象传播的紧密联动,进而推动城市品牌迈向协同、均衡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城市品牌建设可以说是城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模式的重要路径。未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应该将城市品牌的“人民城市”价值理性更多地注入到品牌方法的工具理性之中,让城市品牌真正成为利益多赢的价值工程而不是投机博弈的形象工程。

总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涉及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不断巩固和增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通堵点制约、创造需求动能,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同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等。以这一思想理论为指导,城市品牌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其路径和要求也显得更为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