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学习体会 > 文章详情

以扎实的调查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发表于

  以扎实的调查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

  服务经济研究部与中国市场学会联合党支部

   

  坚持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重要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在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调查研究的理论价值和时代内涵,修炼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是我们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也是几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的许多调查研究报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所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先后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必须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为了摸清贫困基本面、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最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和政策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来也有着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很多老一辈学者如费孝通、于光远等,都高度重视田野调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出真知,坚持从基层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以扎实的调查研究支撑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所以他们写出的东西才能有思想、接地气,才能成为永恒的经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和规模宏大的实践创新,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中国有330个地级行政区,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近4万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的各级政府是有为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在不断地研究出台新的政策法规,导致新的经济社会现象和新的政策工具在各地不断涌现,这些政策实践都亟需系统的社会科学理论加以总结阐释。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是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肩负的使命与任务。

  结合服务经济研究部涉及到的服务经济与互联网发展、旅游与休闲、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等应用经济学学科领域来看,国内学术界也一度存在着“重学术研究、轻政策研究”“重论文专著、轻调研报告”“重计量模型、轻田野调查”的现象,仍然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掌握不够透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基层实践经验积累不足等问题,所学所用未能完全脱离书本教材和西方经典模型框架的藩篱。虽然近年来在学术成果的总体数量来看有所增长,但是与老一辈学者调查研究的深度和学术成果的“接地气”程度尚有一定差距。经济学的理论是为了解释经济学的实践,“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经济问题,才能真正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持续推进经济学理论创新。随着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心必然更加关注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我们要认真总结和完善已有的成功经验,探索中国经济保持长期高速增长背后的规律,提炼出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再次处于新的十字路口,面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艰巨任务,需要我们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创新性地去研究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些历史的重任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

  今后,服务经济研究部与中国市场学会联合党支部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按照《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具体要求,读懂读透《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运用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调查研究“深、实、细、准、效”五字诀,不断培养脚踏实地的学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始终按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志向和“研以致用,为人民做学问”的财经院院训,积极主动深入基层了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开展国情调研和田野调查,持续加大对国情调研课题的重视程度,鼓励资深研究员和青年科研人员参与院所两级国情调研的申报,深入联系群众,倾听民心民声,吸取基层智慧。继续弘扬老一辈财经院人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大力锤炼朴实无华的文风,坚持以人民为师、为人民做学问,将论文和研究报告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断增强自身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不断推出具有原创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积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充分展现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奉献精神和使命担当。(执笔人: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