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学习体会 > 文章详情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推进中国式县域现代化

发表于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推进中国式县域现代化

    综合经济研究部党支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同时,他还强调:“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经济发展要实现新的跨越,再上新台阶,就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不断取得事业发展新成绩。

  现阶段县域经济仍然处于较为不利的弱势竞争地位。大中城市往往凭借较高的行政层级和较完整的产业基础,争取更多发展资源,享受更多优惠政策,有时甚至将县域发展较好的区域或企业予以划转,与县域形成不公平的竞争关系。2020年,268个样本城市市辖区以常住人口衡量的人均GDP是所辖县域的1.7倍,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人均年末金融机构存款分别是后者的2.1倍和2.6倍。

  县域经济的弱势竞争地位和较低发展水平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它不仅极大抑制了县域城镇化进程,而且容易使其产生路径锁定而陷入一种低水平发展循环,并导致就业承载空间有限、县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和发展环境欠优化。与城市相比,我国县域发展环境对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的吸引力较弱。基础设施方面,一些地方对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公共服务方面,县域与城市的公共服务质量差距逐步拉大。营商环境方面,就业创业的服务支持体系尚不健全,返乡人才创业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需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减轻区域中心城市对县域的虹吸效应并不断提升其辐射效应。大中城市行政层级更高,支配资源能力更强,应以更广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避免中心城区过度发展而挤占县域发展空间。同时,大中城市与县域之间,应进一步明确功能分工。大中城市应在大商业中心、区域总部经济、商务交往、交通枢纽建设等方面,加强集聚能力,并通过提高交通通达性和便利性,增强对县域的全面辐射,但在工业集聚、生活服务业、养老服务等方面,应避免对县域产生较强的虹吸效应,宜通过更优惠的政策进行对冲,鼓励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在县域布局。

  二是不断缩小县域与发达地区或市区的区域优惠政策差距。2022年,全国共有217家国家级经开区和169家国家高新区,它们所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24.0%。,其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更高,仅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就已超过20%。除了东部发达地区有少数几个国家级开发区或高新区位于县域辖区内,其他县域拥有数目极少。尽管这些国家级经开区或高新区,曾经对催化产业集聚效应和完善产业链,发挥了重要的增长极作用,但是目前这些园区所具有的税收、土地、金融、立项审批等优惠政策,使本来就脆弱而应该受到更大力度扶持的县域工业,承受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中国培育区域增长极的发展模式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除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区域均衡和工业反哺乡村将是未来工业布局的首要目标。因此,逐步缩小县域工业园区与各类高层级园区的优惠政策差异,最终使县域工业园区享受更多政策优惠,应成为未来工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导向。

  三是优先补齐县城城镇化短板弱项。县域城镇化的短板弱项突出表现在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不高方面。短板弱项的存在将削弱县城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补齐县城短板弱项需要各级政府在土地和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并且在市政基础设施维护、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运行效率。示范区可以发挥表率作用,可在实现路径、体制机制创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索,积累可在其他县域有效借鉴的经验。

  四是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做强做大县域特色产业。除了少数具有优越区位和显著资源优势的县域外,大部分县域缺乏大规模集聚多类产业的能力,聚焦特色产业实行差异化发展,应成为其主要的发展战略。有些特色产业并不一定能够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产业集群,也不具有扭转人口流失的能力,但只要能够挖掘潜力充分发展,并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就是成功的。而且由于植根于本地特色资源,特色产业也更具内生发展动力和可持续性。(执笔人:吕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