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荣获“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 主要成就 > 文章详情

稳中求进 上下求索

发表于

      张卓元,1933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张卓元从大学时代开始探索有关价值规律的经济学难题,并于毕业时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一文,赢得了学界的关注和肯定。他也因此于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


  张卓元多次参与党的重要文件起草工作,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作出贡献。他主编的《中国经济学60年》《新中国经济学史纲》在我国经济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先后出版了《社会主义价格理论与价格改革》《经济改革新征程》等多部学术专著,发表论文500余篇,多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薛暮桥价格研究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并于2013年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经济学界对世界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作为创建这一理论的重要参与者,回顾过去,张卓元告诉记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研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确立,概括而言,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年之前,主要探讨如何在经济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包括实施放开价格、国有企业的扩权让利等政策。第二阶段是以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为节点,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第三阶段才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1987年10月,中国经济体制中期改革方案研讨会在京召开,在会上,由刘国光、张卓元领衔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提出了“稳中求进”的改革和发展思路,即以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稳定,在经济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稳中求进是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一条比较现实可行的道路。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勾画出了改革的蓝图和基本框架。作为这一重要历史转折点的亲历者,张卓元参与了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的起草。据他回忆,文件从1993年6月开始起草,到11月结束。在起草过程中,遇到的最难攻克的问题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进入耄耋之年,张卓元仍然活跃在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前线,笔耕不辍,紧跟时代步伐,对最新、最热门的学术前沿问题充满研究热情。“稳中求进”不仅是张卓元的学术思想,更是他学术人生的真实写照。当记者问及新时代年轻一代研究人员应重点关注哪些问题时,张卓元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怎样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怎样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进入新时代,经济学家应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为解决经济方面涌现出的实际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张卓元表示,新时代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极为丰富的素材,广大年轻研究者一定要把握机遇,勤勉努力,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