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景明副院长首先介绍了营改增改革的背景和过程,然后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营改增所涉及的宏观问题:一是营改增与积极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二是营改增对中央、地方收入划分的影响,三是如何正确看待营改增带来的减收和增收。
关于营改增与积极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白景明认为,我国此轮积极财政政策与上一轮相比有三方面的不同点,一是减税增支的力度更大,二是持续的时间更长,三是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同,目前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下,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下行。由于营改增是长期的制度安排,带来的减税效应将持续增加,尤其是对固定资产投资是强刺激,加之公共福利支出、稳增长投资、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迫使刚性支出规模增加,积极财政政策只能继续。
关于营改增对中央、地方收入划分的影响,白景明认为,在营改增的过渡期之后,需要将中央、地方收入划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行政体制改革相配套,其中涉及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收入划分如何与支出责任划分、事权划分相匹配,二是营改增对既得利益是否能够保证,考虑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营改增减税效应的地区分布并不均衡。他认为,在中国国情约束下,走以共享税为主的路径较为可取。
关于如何正确看待营改增带来的减收和增收问题,白景明认为,营改增将带来流转税的减收,但将带来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的增收,在营改增之后,我国间接税向直接税转型的条件已经具备。
在论坛的尾声,与会人员分别就赤字、地方政府性债务、财政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院长办于树一供稿)